为古典人物画谱《八仙》写序

前  言
郑德龙

八仙之说出处东游记传,传言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慈悲这怀,疾恶如仇,为人世间铲妖除恶,百折不挠,历尽磨难,俱成正果。一日八仙赴蟠桃大会,归途东海上,各履宝物,乘风逐浪而渡,蓝采和所踏玉板被龙王之子掳入海中,遂大战。八仙火烧东洋,龙王败蹟,又请天兵来助,后得老君、如来、观音和解。自此,民间常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谓做事须群策群力、同舟共济也。

八仙中的人物,均来自人间,各自都有着多彩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成仙。其中有将军、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等,并非生而为仙,而且都有凡夫俗子的一些缺点,例如汉钟离袒胸露乳、吕洞宾个性轻挑、李铁拐酗酒成性等等。 八仙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贵贫*,贴近人们的生活,所以深受民众喜爱。八仙也常出现在年画、刺绣、瓷器、家具、花灯及戏剧之中,成为民间艺术常见的题材。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不管是富贵贫*或是文、庄、粗、野,只要心胸宽广,知足常乐,不是神仙亦是神仙  。

八仙各自都有一至二样宝物或法器,一般称为“暗八仙”或八宝,常出现于刺绣、民间艺术之中,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随场景不同而变换。其中较为通俗的暗八仙为:芭蕉扇(钟离权)、葫芦(铁拐李)、花篮(蓝采和)、荷花(何仙姑)、剑(吕洞宾)、笛子(韩湘子)、鱼鼓(张果老)、玉板(曹国舅)。八仙,也是现代画家喜闻乐见的题材。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用不同的色彩笔调,演绎着画家各自对八仙题材的理解层面与内涵。本次出版的《传统人物画谱·八仙》画册,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这次征集的人物画家当中,不仅有德高望重、享誉海内外的老前辈,老画家,也有活跃在当今画坛的名家、高手。展现古典人物画的时代风貌,有一定的收藏、借鉴的参考价值。

为古典人物画谱《弥勒》写序

弥勒

郑德龙

弥勒菩萨(梵文Maitreya),意译为慈氏,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据说释迦曾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儿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弥勒佛将要在华林园龙华树下继任他的佛位面成佛。因此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下一辈子即可替补成佛的菩萨。由于他将来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称为弥勒佛。

弥勒佛这一题材在中国宗教长廊中几经演绎,弥勒形象共有三个。第一个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上生经,说他本是世间的凡夫俗子,受到佛的预记,上生兜率天,成为登十地成等正觉的菩萨,演说佛法,解救众生。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佛装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下生经,说他将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间,接替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由菩萨变为未来佛。第三个形象五代开始出现,再演变为肥头大耳、咧嘴长笑、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盘腿而坐的胖和尚形象。

传说,我国五代后梁有一僧人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浙江奉化人。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语无常,四处坐卧。能预知晴雨,“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与人言吉凶颇为“应验”。因其总负一条布袋,故被称为“布袋和尚”。 由于“布袋和尚”形象很讨人喜欢,中国多数佛教寺庙后来所供奉的大肚弥勒,就是根据他的形象而造像。另一方面,佛学思想受到许多人的追捧,弥勒佛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也是一千多年来为文人墨客常作的题材。

随着文人意识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宗教意识逐渐淡化,在古典人物画的画作中,弥勒的形象已不是寺庙中那样庄严,而是更贴近人的生活。他不在是高高在上、无法接近的神,常见到的往往是可亲可近、乐观豁达的善相。文人墨客常借助弥勒这个特定的形象,在笔墨上,以佛戏墨。通过干湿、浓淡的用墨变化,以及徐疾、顿挫的用笔变化,表现弥勒佛的洒脱与情趣。在内容上更加人性化,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如“心宽体胖”、“六子戏弥勒”、“皆大欢喜”等题材都体现了“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慈悲、宽容的境界。

这次征集出版的《弥勒佛》画册,是近代、当代画家用自己的努力与心血,生动地诠释了各自心中的弥勒佛形象,在岁月的长河中将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古典人物画法《高士》创作步骤图

《高士》创作步骤图

  1. 立意构图。对故事人物的了解,选择表现角度,做到有“胸有成竹”、“意在笔先”。

  2. 打草稿。用木炭条或淡墨打草稿,注意画面的长短、大小、方圆、疏密等对比关系,以及国画构图的形式美。(图1)

  3. 落墨。根据画面的主次,以沾墨法,用浓墨依次画人物的头、衣饰一气画好,自然形成墨韵。(图2、3)

  4. 同样以沾墨法,用浓墨依次画画面中的四只羊,自然形成四只羊的不同颜色。(图4)

  5. 画背景。同样以沾墨法,用浓墨依次画画面中的近景远景,以及树木。(图5)

  6. 染浅墨。用淡墨宣染,使人物、景物层次丰富、醇厚起来,通过宣染把画面主次烘托出来,并营造雪景氛围。(图6)

  7. 敷颜色。古典人物画,用色宜清淡高雅,以小胜多,主要的点缀一下即可。

  8. 题款钤印。题款在构图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字体、位置、长短、大小及印之朱白等都应考究。

    主编古典人物画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

为古典人物画谱达摩写序

为古典人物画谱达摩写序

                                                        郑德龙

达摩,又称菩提达磨。南天竺(印度)人,婆罗门种姓,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是《洗髓经》、《易筋经》的撰写者。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他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520~526南朝宋末),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梁武帝信佛,把他接到南京传法。但是当时南朝的佛教重视讲义理,与达摩的禅宗重坐禅,提倡“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论不合。梁武帝喜佛却不明达摩佛理,面谈不契,达摩遂一苇渡江,于同年到北魏,开始在洛阳一带游历,传习禅宗。后来入嵩山少林寺,他在少林寺坐禅时,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为古典人物画谱达摩写序

达摩的“只履西归” “立雪传经”、“断臂传经”、“衣钵真传”、“一苇渡江”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佳话。达摩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之一。佛教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民间对仙佛人物的崇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人们对仙佛人物的膜拜,更多的还是出于他们对纯洁、善良、见义勇為、驱恶扶正、乐善好施等高尚品德的敬仰。因此,历代画家在画仙佛人物的时候,并没有把他们描绘於虚无縹渺的仙界之中,而是把他们塑造成人间随处可见的平民百姓的形象。本次出版的古典人物画谱——达摩,画家运用各自的笔墨语言,或重笔墨造型,或重线条形式、或重写意传神,既自然地把握传统,又富于时代气息,理解了中国古典人物画的精神实质,创作出真正具有中国画灵魂的好 作品,这些作品里奔流着浩如烟海的传统哲理与文艺理论,相信读者在观赏了这些人物作品之后,一定会起到启迪与借鉴的作用。

为古典人物画谱《八仙》写序      

为古典人物画谱《八仙》写序      

 

                                  郑德龙

 

八仙之说出处东游记传,传言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慈悲这怀,疾恶如仇,为人世间铲妖除恶,百折不挠,历尽磨难,俱成正果。一日八仙赴蟠桃大会,归途东海上,各履宝物,乘风逐浪而渡,蓝采和所踏玉板被龙王之子掳入海中,遂大战。八仙火烧东洋,龙王败蹟,又请天兵来助,后得老君、如来、观音和解。自此,民间常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谓做事须群策群力、同舟共济也。

 

八仙画谱

八仙中的人物,均来自人间,各自都有着多彩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成仙。其中有将军、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等,并非生而为仙,而且都有凡夫俗子的一些缺点,例如汉钟离袒胸露乳、吕洞宾个性轻挑、李铁拐酗酒成性等等。 八仙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贴近人们的生活,所以深受民众喜爱。八仙也常出现在年画、刺绣、瓷器、家具、花灯及戏剧之中,成为民间艺术常见的题材。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不管是富贵贫贱或是文、庄、粗、野,只要心胸宽广,知足常乐,不是神仙亦是神仙  。

八仙各自都有一至二样宝物或法器,一般称为“暗八仙”或八宝,常出现于刺绣、民间艺术之中,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随场景不同而变换。其中较为通俗的暗八仙为:芭蕉扇(钟离权)、葫芦(铁拐李)、花篮(蓝采和)、荷花(何仙姑)、剑(吕洞宾)、笛子(韩湘子)、鱼鼓(张果老)、玉板(曹国舅)。八仙,也是现代画家喜闻乐见的题材。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用不同的色彩笔调,演绎着画家各自对八仙题材的理解层面与内涵。本次出版的《传统人物画谱·八仙》画册,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这次征集的人物画家当中,不仅有德高望重、享誉海内外的老前辈,老画家,也有活跃在当今画坛的名家、高手。展现古典人物画的时代风貌,有一定的收藏、借鉴的参考价值

为古典人物画谱观音菩萨写序

为古典人物画谱观音菩萨写序

郑德龙

         观音菩萨,梵文 Avalokiteśvara,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诚心诚意地称念观世音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观世音就会应声而至,救呼号者脱离苦难。观世音的名号因此而来。而观世音菩萨简称“观音”是因唐朝时期避唐太宗李世民之名讳,便省去一个“世”字,简而称之。在佛教中,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观音菩萨的来历,佛教中说法各异。有的说观音原是转轮王的儿子,名叫不旬。他和父亲、弟弟一起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修得正果,转轮王成为阿弥陀佛,不旬和弟弟分别成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有的说观音原是妙庄严王的女儿,名叫妙英。父亲为她亲许婚事,但她不愿出嫁,逃婚到荒山,结庐修行。后来为了替父王治病,不惜割下自己的臂肉,挖出自己的眼睛,终于使妙庄严王病愈,这片孝心感动了佛主,帮助她修成无上菩提。有的佛典,如《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则记载:观世音菩萨实乃过去古佛,早在无量劫前已成正觉,号为“正法明如来”,又称“正法光明如来”。这些佛典认为,观世音出道之早,是十方世界许多佛所望尘莫及的。正法明如来大慈大悲,为了将众生救出苦海,便倒驾慈航,现作凡夫,行菩提道,普渡众生。《观音三昧经》中载,释迦牟尼佛说过:“观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我为苦行弟子。”按此说法,观音的来历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了。

观音画谱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陲”的简称,意为“觉有情”。佛教认为,能够成为菩萨的,一定是立下宏大誓愿,以佛所说的“真理”和“觉悟”去启发和引导众生的人;一定是能使众生摆脱烦恼,拯救众生出离苦海的人;一定是“自觉觉他”,渡过生死轮回的此岸,达到涅盘寂静的彼岸的人。传说十方世界有无数的佛,同时也有无数的菩萨,菩萨常住人间,变化出各种形象向人们随机说法,帮助世人解决困难,引导众生脱离苦海,前往极乐世界。观音菩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中国的观音圣像,在唐朝以前,是大丈夫相,唐朝以后,才有女相的观音像出现。为什么要将观音变成女人?根据典籍记载,是因为观音常常化作女身度人的缘故。为什么观音常常现身女像?典籍的解释是:第一,女人的苦难,自古以来,一直比男人多;第二,女人的特性,是慈和、柔忍的,例如伟大的母爱,在父性之中是不易多见的。

传说观音代表正气并能解人厄运。不仅在中国受大众崇敬,而且东邻朝鲜、日本,南邻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全球华人地区均有较大的影响,自古以来都有大量观音绘画、图片和塑像,各种文艺作品包括戏曲、诗词、影视、文学、美术等都有所反映。而广为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绘画,我国道释人物画中,观音像不独历代名家诸如晋戴逵、唐阎立德、吴道子,宋李公麟,元金应桂,明蒋子成等皆有作品见于著录传世。此外还有一大宗民间佚名画师之作,大都流传下来。

本次出版的《观音》画册,收集到的近代与当代画家的观音画作,从这些作品中,可了解古典人物画表现观音的多姿多彩的形象以及不同的笔墨技巧和不同的风格。具有一定的欣赏、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