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未来工业设计趋势之“慢设计”

目录

摘要  …………………………………………………………………P2

一、什么是“慢设计” …………………………………………P4

1.1“慢设计”的起源 ……………………………………………P4

1.2“慢设计”的初步定义 ………………………………………P4

二、为什么出现“慢设计”  ……………………………………P4

2.1工业设计发展简史  …………………………………………P5

2.2时代发展需要  ………………………………………………P6

2.3市场需要  ……………………………………………………P7

2.3.1市场概况  ………………………………………………P7

2.3.2案例分析  ………………………………………………P8

2.4人文的需要   ………………………………………………P9

三、未来工业设计趋势   ………………………………………P12

3.1 对人本身的关怀 ……………………………………………P13

3.2 贴近自然 ……………………………………………………P13

3.3 设计文化 ……………………………………………………P14

五、总结   ………………………………………………………P15

参考文献   …………………………………………………………P16

 

 

浅谈未来工业设计趋势之“慢设计”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竞争日益凸现,各种设计活动空前活跃,投资环境与商业模式日趋成熟,一个充满创意活力的中国设计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海斯曾在29年前这样预言:“现在企业靠价格竞争,明天将靠质量竞争,未来靠设计竞争。”今天,这个预言正被无数企业的发展事实所佐证。现代社会中,有竞争力的产品必然是有优良设计的产品。探究中国的国情,当今快速的生活节奏逐步形成,也将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我认为:“慢设计”将成为我国未来工业设计趋势,作为工业的设计师,要深入生活,把握时代脉搏,领会“慢设计”其精神实质,才能够与时俱进,设计出更多更好的设计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丰富人民的生活。

 

关键词:慢设计、关怀、生活方式、趋势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ighlighting the increasing business competition, all kinds of design activity more active than ever before, and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nd business model matures, a dynamic creative design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China, the world is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As Harvard University Professor Hayes had predicted this 29 years ago: “It depends on pric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tomorrow will depend on the quality of competition on the design of future competition.”Today, the predictions are being numerous enterprises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cts. Modern society, competitive products is an inevitable product of good design. To explore the situation in China, today’s fast pace of life gradually formed, it will become a social problem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people yearn for, return to nature , I think: “slow design”  will become the future trend of industrial design for industrial designers , it is necessary to go deep into life, to grasp the pulse of the times, understand the “slow design”its essence, be able to advance with the times, the design of the design of more and better products,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enriching people’s lives.

 

 

 

第一章 什么是“慢设计”

1.1“慢设计”的起源

“慢设计”不是设计的一个真理,它来自于“慢生活”。它最早开始于1986年意大利人卡洛·佩特里尼推动了“慢食运动”( Slow Food Movement),现今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关注的话题。并发展成为一系列的慢生活(slow life)方式,包括“慢城市”、“慢运动”、“慢爱”、“慢写”、“慢设计”等。

 

1.2“慢设计”的初步定义

“慢设计”(Slow Design)由瑞士建筑设计师Atelier Peter Zumthor在《Anything Goes, But Slow》一书中提出,“慢设计”的灵感来自其它领域例如食物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全球性“慢”运动。“慢设计”涉及的,不只是耐力或速度,而是深思和熟虑,还有温柔而充满爱意的关照。

“慢设计”指的不是设计时间的长短,而是强调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怀着随和,平静的心态所进行的设计。[1]“慢设计”的设计理念是以通过淡化产品的功能,增加人和环境之间额外的情感交流,从而使欣赏者遗忘身边的繁忙和琐碎,体验产品的生趣,达到享受生活的目的。

 

第二章 为什么出现“慢设计”

人类的设计最初是在满足生存最基本需求的工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旦最基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其他的需求也就会不断出现。随着温饱的解决和危险的消失,使生活更为舒适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人们发现自己是有情感的,他们的各种需求有一种感情上的内涵。

每个时期的工业设计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人类群体的需求。“慢设计”为何出现,伴随着怎样的社会发展浪潮,响应了人们哪一层次的需求。所以我们应该回首过去、发现现在、展望未来。

 

2.1工业设计发展简史

现代工业设计是从国外发展起来的,要探索工业设计的流源,就必须先了解欧洲工业设计发展的脉络。

(1)1760-1880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追求古典风格和简洁、典雅于一体。它的特点是没有矫饰的曲线和华丽的装饰,追求合理的结构和简洁的形式。

(2)1890-1910 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在时间上发生于新旧世纪的交替之际,是从古典装饰走向现代艺术的一个转折与过度,影响深远。

(3)1930-1950 纳维亚设计 随着经济迅速增长,人们认识到设计所能提供的并不仅仅是生活必需品。纳维亚设计是功能主义的,例如汉宁森在战后设计的许多新型PH灯具,特别是她设计的PH-5吊灯取得了很大成功,至今畅销不衰。

(4)1960-1970

1多元化 波普风格 它追求大众化的、通俗的趣味。强调新奇和独特,并大胆采用艳俗的色彩。如把沙发设计成嘴唇状,或者做成一只大手套的样式。

2后现代主义  1985年阿勒西公司设计了一种自鸣式不锈钢水壶,为了强调幽默感,他将壶嘴的自鸣哨做成小鸟样式。

(5)1970至今,绿色设计  这个时期设计师们仿佛已经厌倦了风格上的翻新变化。于是不少设计师开始探索工业设计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又标志着工业设计发展的一次重大转变。

(6)1980至今,被称为信息时代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类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新时代。1998年苹果推出了全新的iMac 电脑,再次在计算机设计方面掀起了革命性的浪潮,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2]

通过对于工业设计发展的大致历史回顾,看到由以机械为特征的工业社会逐步走向以信息化为特色的“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的范畴也大大扩展了,“工业设计”的概念开始为内涵更加丰富的“设计”概念所取代。工业设计的演变更是反映了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而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趋势必然紧跟时代的发展,并且符合满足市场的需求。艺术设计本身是社会历史文化积淀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优秀的设计是对人类文化的新贡献并构成文化发展的一部分。[3]所以说,设计的思想和观念不是设计师孤立灵感的结果,而是有一种看不见的社会力量决定人们的思维的生成。

 

2.2时代发展需要

当前,制造技术正在向动态、柔性、并行、精良和自动化方向发展着。这一发展,一方面体现着人对于人工智能、经营、技术的再认识和不断的追求;另一方面也体现着人对于未来产品和市场发展的认识,体现着人对于生存空间、生活方式的追求。它为工业产品实用性、经济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为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同时也必然导致工业产品造型趋势的演变,从而给设计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慢设计”发展思路的提出,意味着一种新产业格局的出现,意味着工业时代以及后工业时代中人们对于生活的完整性、多样性的需求以产业化方式的新安排,并以规模经济的方式为其产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对于我国而言,要通过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附加值而增强综合竞争力,就必须更加重视工业设计。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中,中国大陆一直扮演着广大劳动者的角色。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全球经济动荡和变化的一年。我国经济从高速运行到金融风暴导致的经济下降,再到国内经济明显下滑的态势。人们生活在一个现代化全球经济一体的快速反应体系,让现代人每天都处在马不停蹄地勤奋奔波的状态中。在我国进行“慢设计”探索,不仅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也在提高工业设计水平和优化人们生活上具有前瞻性作用。

 

2.3市场需要

2.3.1市场概况

工业设计大部分是在商业竞争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这驱使部分产品走向极端的商业化,从而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但普通消费者真正得到的,仍然只是对基本物质的满足而已。例如,许多设计公司在给消费者装修房子时,没有几个是想要为客户省钱,设计师为客户提出的设计方案是如何通过高档的材料、品牌家具或名牌产品给人带来的优越感,可是这些过度的设计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违背了设计的初衷。这种设计与“设计”的概念大相径庭,也脱离了时代的需求,人类的需求。我们应该更早的觉悟到,从而改变这种为设计而设计的态度。

当今市场上,许多产品仍有着明显的商品痕迹。这使得人与环境不能得到很好的融合。今后的产品,应该是超越原有的商品的含义,并担负起沟通的角色。人们在经历了充足的物质生活,不免慢慢向往精神生活。对产品的个性化的渴望也更加强烈。

未来的产品已不再是满足生活上的需求才产生的一种物质存在,而更多的是为了取悦使用者,使其达到情感满足的一种媒介。[2]所以在今后的产品设计中既要做到使产品便于销售,又要满足消费者的真正要求的设计理念。

 

2.3.2成功案例

如今,设计师们为当下市场的需求而设计出许多极具影响力的品牌或产品设计。

荷兰的Droog设计团体在上海举办的名为“人文触觉”的设计展,展出了大量具有“慢设 计”理念的作品。Droog设计的脂肪灯(见图1),是一个放大的灯泡,外形简单,线条柔和。灯的光源藏在油脂中,吸引人的是亮灯后的过程:你可以看到油脂慢慢融化,灯也变得来越来亮,觉到灯开始升温。随着灯慢慢变暖变亮,也慢慢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光线的缓慢消逝,又让我们拥有温暖的回忆,体验到一种宁静和温情。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自觉地应和着灯      图1—脂肪灯

和光线的细微变化,放慢生活节奏。

日本的工业设计,比我国要完善很多,他们往往会在细节上下更多的功夫。比如,我们生活中用到的手纸,一般都是圆柱体。而日本设计的一卷手纸,把里面作为卷轴的圆孔设计成方的。这样,抽拽手纸时,方孔转动有限,就有效的避免了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造成的过度浪费。

 

2.4人文的需要

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随着电话、3G、互联网等高科技产品的诞生,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繁忙的都市生活令许多人感到精神的压抑,收入提高不等于生活品质全面提高。作为设计师,应该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变化的产品,引起人们对回归自然的向往。今天的设计师应能够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内容的变化——消费者已经不再单纯地对产品产生兴趣,他们追求的是心的满足感与充实感。

比如:我在的毕业设计中,在方案构思的阶段,我力求做一系列精致独特的花盆,尝试了许多不同形态的设计。但是这些设计仅仅停留在外观的造型设计上,还远远不能满足我想要的效果。在深入了解“慢设计”的理念后,使我豁然开朗,觉得我的设计作品中应融入人文的的关怀。于是,我将它设计成可以悬挂在空中的花盆,           不禁让人联想到童话故事中的“空            图2—毕业设计

中之城”(图2)。 外表上看,它似一把倒挂着的伞。“伞”,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阻挡风雨日晒的象征。当人们第一眼看到它,就给人一种无形的安全感。所以,把这样的一把“伞”放置在居室中,就像一尊保护神一样支撑和关怀着主人的心灵。这样,就更加符合我设计的主题——心灵的保护。这种亲和感,使人一天的紧张工作的精神状态得放松,心情更加舒畅,倍感温馨。体现了人文精神和对人的关爱。

又如:Eero Aarnio在1973设计了一系列名字叫pony(见图3)的椅子。Eero是个崇尚慢生活的设计师。 Aarnio说:“一张椅子就是一张椅子,…但一个座位不需要必须是椅子。它可以是任何东西只要它的工程学构          图3—pony

造正确。座位便可以如pony这样小而柔软,它可以给你‘驾乘’或者侧着坐。”坐在像Pony这样的椅子上,能够勾起人的童心,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

设计师要做的是,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慢设计”为减轻和舒缓竞争压力而服务,实现人、物与环境之间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如一名丹麦设计师设计的接待室,一套快乐趣味家具,名字叫“留下你的痕迹”(见图4)。在紧张的等待中,可以把想说的话刻在桌子上,每一张蓝色椅子都有一个声控系统,当坐下去的时候,椅子会“说话”,有的椅子会爱上你,希望你永远坐着别离开,有的轻轻      图4—丹麦设计

为你吟唱…… 充满了想象力,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现代城市道路四通八达,车流穿梭不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在最新统计发布,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总销量达到267.88万辆,夺下全球汽车销量第一的宝座。交通工具的急剧增加,缩短出行来回的行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都市交通必定更加蓬勃。但是,交通工具的增多,不仅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亮起了红灯。而如今,“休闲锻炼”“亲自自然”已经变成热门的话题。作为设计师,帮助消费者挖掘他们的潜在需求,从而形成产品的创新点。比如将方向盘改成可以随驾驶时间长短而改变颜色,一旦超过设定时间,可通过颜色变化提醒驾驶者“休息一会”,避免疲劳驾驶。这种人性化设计,便体现了对消费者无时无刻的关爱。

人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说,“慢设计”是一个关注人类情感、尊重人类个性的人性化设计。当我们在高科技、快节奏的竞争中得到更多物质财富的同时,它又给我们更多的亲情、自然与温馨。张弛有度才是生活平衡的艺术。“慢设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承载着人类对于和谐美好未来世界的向往,必然成为构筑未来生活质量的风向标。

 

第三章  未来工业设计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惠农政策的贯彻实施,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内需 、促进消费 ,工农业产值遂年增加,预计我国将率先走出世界金融危机的阴影。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未来工业设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

3.1 对人本身的关怀

人们常常麻木于忙碌的都市化生活,快节奏让人们忽视了很多原有的美好事物。而“慢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触摸人们内心最容易被感动的情结。使人们在接近产品的过程中,有那么一刻,在倾听心灵,享受生活。

我认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主要体现在对人心理情感、生理结构两个方面的关怀。

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人类情感的变化。因此,关注人的情感、尊重人类个性的人性化设计成为未来工业设计的趋势。产品的人情味设计,就是把握消费者的情感内容和表现方式,用符合人类情感心理的产品设计,去求得消费者在心理上的共鸣,产生喜欢和愉悦的态度,唤起人们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追求。

就设计的整体发展而言,现在的人们已经在感官接触的追求和心理感应的基础上,强烈的表现出反数字化、偏好模糊化的审美倾向。追求更具人性化的,更有情感性的,更加生命化的商品表现形式,会直接引领未来设计创意的发展趋势。[4]而“慢设计”就是通过模糊产品的功能性,来达到使使用者淡忘该产品的使用“目的”。

产品的设计除了对人心理情感的关怀外,还应符合人的生理结构特征,使使用者用的方便、舒服。比如,许多椅子的设计不但造型上美观,而且在高度、宽度、深度、曲度上也要符合人的运动规律,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3.2 贴近自然

繁忙的生活让人们不禁怀着一种对自然生活的期盼。所以设计师还应该考虑如何使设计回归自然,给使用者带来体贴自然的感觉。“慢设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讲究物尽其用,风格闲适温暖。它可以以接近自然的形态与方式生活,创造符合现代人价值观念的设计美学。

西班牙巴塞罗那著名的“露营者之家”旅馆,倡导“健康真实,知足常乐”的慢生活理念,旅馆庭院里有个令人惊喜“空中花园”,种植了117盆栽,放置在高18米的花架上,从盥洗室和卧室都可以看到这个别致清新的“空中花园”。当旅客外出时,旅馆建议步行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还可以提供木制自行车。“慢设计”带领我们亲近大自然,以接近自然的形态与方式生活,创造了符合现代人价值观念的设计美学。

 

3.3 设计文化

在产品设计的每一天中,设计家们在不断地受着周围的文化氛围的指引。

文化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适应自然并与之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人适应社会并彼此相互联系的结果。文化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自我表达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使用物的方式等。设计是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公众和社会服务,虽然允许设计师投入个人的情感和表达个人的思想,却不允许与社会、与他人、与市场隔绝。

现代工业设计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面对消费市场。明天的产品不仅要提供合乎科学的使用功能,还应是充满文化内涵的、符合社会规范的,又是符合人情和人道的。随着产品一起诞生的生活文化、生活空间是否与使用者所期求的一致,与设计者或理性化或人文化的设计理念密切相关。今后,产品的文化意义与心理机能势必与其使用功能一样重要,纯粹理性的设计再也无法满足消费者心理层面的需求,而设计的感性因素或许会变为决定产品在市场上成功与否的关键。现代设计师从大自然所具有的丰富造型与色彩中取得灵感,以具有丰富情感蕴含的色彩与线条取代那些强调合理、高科技的直线和几何造型,使产品的色彩与形态体现具有个性,更加符合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

 

总结

在设计上,“慢设计”是未来工业产品设计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未来工业设计的趋势。作为工业设计师,应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设计兼容并蓄,用严谨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传统和文明。应该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沿,了解工业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在不远的未来真正形成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工业设计。

作为一名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饱含感情充满爱意,因为你的设计会影响着大家。

 

 

参考文献:

 

[1] 陈蕾颖 李世国 试论慢设计之“慢” [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卷 第6期

[2] 何人可  《工业设计史》[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3] 杜军虎  《设计评论》[M]  江西美术出版社

[4] [日] 中西元男 [中]王超鹰 《21世纪顶级产品设计》[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新课程视角下中职学生绘画语言能力培养

一题多画是给学生提供一种独特的实践机会,使其能够沿着一个题目,运用不同的画风、不同的内涵、不同的构思、不同的造型、不同的组合,多方面表现他对这个题目的理解和感受。例如上面所举的图案设计的例子,教师可以以校园标志为题,要求学生在设计多幅图案,融会不同的艺术语言。学生必然要进行深入的揣摩、构思、构图、描绘,将他积累的素材、欣赏前人作品产生的各种感受与自己个人的经验、经历、感受、情意等等进行多重组合,从而进行“创造”。

新课程视角下中职学生绘画语言能力培养
朱慧萍
在中等职业学校电脑美术设计等专业的美术课程教学中,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艺术感知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艺术造型的规律法则,提高学生美术基本造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工艺美术专业所需的基础造型能力。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美术课程是电脑美术设计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方面,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它都具有其他学习科目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因此美术课程不仅仅是让学生随便画几张画,或者照搬普通中学美术课程的做法,只是要求“真实”地描绘出外界事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促进学生右脑的开发,通过艺术语言,促使学生将观察转变为视觉图形和图像,同时将自己的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感受融入到作品中,使绘画作品能够将学生的思想感受通过自己的设计作品“溢于言表”,成为与他人相互交流沟通的有力工具。我国著名的伟大诗人艾青,早年学画,后来虽然没有从事美术事业,却使他的诗歌表现出绘画美的特质,他的诗歌是他执着追求意象的丰美和谐追求时间与空间艺术的有机结合的丰硕成果,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无限美妙景象。这就说明中职学校美术课程必须精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内涵促进学生艺术语言的萌生与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各种契机,培养学生的绘画语言能力,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一、提高艺术洞察力,培养知觉语言

钟馗画钟馗南代人物
艺术知觉是艺术创造的关键,因为它将“可见的”转换为“不可见的”,同时又把“不可见的”转换为“可见的”,实现了两个世界的“双重转换”。梅洛-庞蒂认为画家是用画笔进行创造的人,他总是对世界增添一些新的意义和新的形象。艺术家透过现实对象所揭示的事物,恰到好处地将一些“不可见之物”转化为“可见之物”。艺术家永远处于抒情和感觉的再造中,没有艺术家,人类将无法脱离原初意识的生命摇篮,而对不可见之物无从把握。
敏锐的观察是所有画家共同具备的一种优秀品质。学生要学习绘画,同样要从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开始。但是同样一件事物,在普通人的眼中和画家的眼中很可能存在着十分悬殊的差异。比如一座小桥,建筑学家看到的是桥的力学设计和建筑工艺,普通市民看到的是桥的外观和通行能力,而画家则可能赋予桥美的特质。因为画家对事物的观察建筑在艺术直觉上。艺术家通过艺术直觉洞察事物,因而他们的观察不是停留在表面上。作为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更要注重知觉艺术语言的发展,而提高学生的知觉艺术语言,首先要从提高学生的艺术洞察力入手。
1.体验艺术形式是表达“顿悟”的桥梁
直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一种能力和方式。画家的直觉特点就在于他对绘画语言的直觉,直接地把握画面、把握世界,表达自己对绘画对象的感受和“顿悟”式的理解。
艺术直觉是借助艺术符号对人类情感的直接判断,是对外界事物和人类情感的洞察。画家需要通过直觉来形成对艺术形式的各种认识,察觉外界事物中的各种关系,从而形成他特有的构图、特有的造型和细节的描绘,用他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向其他人和社会表达自己对外界的认识。他的直觉完全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艺术表现形式。
所以,我们在职校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既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敏锐地观察绘画对象,更要引导他们学会用强有力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绘画对象的感受和认识,形成初步的绘画语言能力。比如在石膏几何体的造型教学中,就应当引导学生明白,简单的线条,却可以成为感觉的载体、观念的工具,通过线条可以造就出无数千变万化、姿势各异的形象,可以使平面变为立体,二维空间变为三维空间。
2.体验艺术韵味和情趣是艺术语言的精髓
钱钟书先生说:“韵乃取音乐为喻”,“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示,“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彻,然而神必托体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亦不离。“韵”存在于事物状貌之中,事物个性特征是生成事物独特韵味的基础,故天地有情、万物有韵,韵味与情趣是画家追求所在。不同的画种风格,技法各异,它们的韵味也是姹紫嫣红,变化无穷。各种画所表现出来的韵味和情趣,恰恰是画家心声的写照。一件独到的电脑美术设计作品也必然有其独到的艺术韵味。
绘画和美术设计对艺术韵味和情趣的追求和展现,是绘画艺术语言的特征,也是绘画艺术语言的精髓所在,它使绘画作品在刻画物象外在具体特征的同时,获得对人和自然神韵更为丰富的表现力,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职教美术课程的教学应该促使学生深刻体验绘画艺术的这种魅力,受到各种艺术韵味和情趣的熏陶,并由此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提升。我们需要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能够对各种绘画艺术及其丰富的成果进行深入的欣赏,认真体味、深思,将作品的艺术形象变成学生头脑中的艺术意象,将作品的韵味和情趣转变成学生自己的感受和情操。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从临摹到独立创造,通过动手和实践,更加深刻地体验艺术韵味和情趣,体验如何通过自己的画笔表达、传递艺术的韵味和情趣。这样新课程的课程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3.揣摩内在意境,不断提高艺术悟性

国画牡丹
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感觉和知觉去体察世界,揭示世界事物中深层的、内在的意境,并通过其创作的艺术品使别人也能够理解事物的这种意境。这是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贡献。现代绘画之父、法国著名画家保罗•塞尚主张按照作家的思想和精神重新认识外界事物,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中依照这种认识重新组构外界事物。许多艺术作品便是这样向世人揭示出世界事物的内在意境。
学生在学习绘画时能否看出、读懂绘画作品中的这些意境,反映出学生艺术悟性的高低。
美术课程的一部分责任就在于培养、促进学生的这种悟性。这是学生能否掌握艺术语言,并用这种语言与外界、与他人进行交流的重要条件。电脑美术设计作品能否吸引顾客,与作品是否含有优美的内在意境,并能否正确表达这样的内在意境密切相关。
美术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著名艺术家的论述、一些艺术作品上附的字词诗话、作品创作背景等等都是帮助学生洞察作品内在意境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表面美的基础上,逐步洞察其揭示的内在意境,同时在学生自己进行动手实践时,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感知,洞察绘画对象的内在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笔去体现这些内在的意境。
二、激发艺术想象力,培养个性语言
绘画并不仅仅是不折不扣地“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使所画的事物与原型一模一样,丝毫不差,也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千篇一律,都是里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相反优秀的绘画作品都有其鲜明的个性艺术语言,不论是构图的设计、构思的体现,笔法的斟酌、色彩的运用,都以体现个性语言为追求目标。而画家的个性语言首先来自于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艺术想象力是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的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和程度。艺术想象力超越抽象概念、判断和推理,超越正常的逻辑时空,以艺术的感悟为精髓,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从而形成独特的意象。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才有鲜明的个性艺术语言,而有了独特的艺术个性语言,才能演练和升华为不同的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所体现的艺术家的独特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传达了他们的性格气质、天赋才能、艺术素养、生活经验,表达了他们在哲学、道德、政治等方面的观念,更突出了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这就是艺术个性语言的精华。艺术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从艺术体验、构思到艺术传达和表现,从作品内容到表现形式,各个层面都鲜明地洋溢着画家的个性语言。即使是最写实的具象画家,他笔下的画面形象也不是对自然物象的简单重复照搬。画家借助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把握认识外在的形象,体会外在形象的精神内涵。在他们创造的作品中,艺术形象已演绎成画家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了画家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认识,是画家形象思维的结晶。以线条构思、线条造型为例,运用不同样式的线条再造的画面形象是画家艺术创作成熟的标志,也是画家相互区别的标志,比如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充满了线的张扬,画面中粗野而有力的线条成为表达情感的有力语言;在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德•库宁那里,画面主题则主要由霹雳横扫的线条来体现;贾克梅蒂画面人物颤动的细长线构成了他画面中神奇的元素。
    同样,在职教的美术教学中,我们也要紧紧抓住学生艺术想象力做文章,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个性艺术语言,奠定设计创造能力的基础。
1. 多练多思,发展艺术联想能力
联想思维是视觉艺术思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成功的绘画作品必然流露出画家惊奇的联想,和基于联想的魅力创意。职教美术教学不仅要学生画,更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在画的过程中进行联想,并将联想渗透于自己的画作中。学生绘画中的联想首先是依据形象思维的联想。他们根据具体形象,想象自己经历过的其他形象,并将其联系到一起去,从而产生初步的或肤浅的艺术联想。学生绘画中的联想进一步发展,便可能以抽象的概念为基础,将多种元素组合起来而形成更高级的艺术联想。丰富的艺术联想能力是学习艺术设计的基础之一。生联想能力的发展是否顺利,是否富有成果,是否能够转变为绘画想象力,与美术课程和老师的教学密切相关。所以新课程的教学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绘画契机促使学生们运用接近、类似、对比、因果等不同形式进行联想,努力使自己的习作富有创意。通过多练多思,学生艺术联想能力就一定会迅速得到发展。如在创造一个与圆有关的造型时,可以与球、太阳、地球、火星、肥皂泡、球型建筑、海浪等等联想到一起,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绘画构思。而对于职教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甚至可以要求他们将人类或动物中与球形有关的行为、意识或习惯都与画作联系起来,进行意的联想,如踢球动作、氢气球飘扬、小孩子吹出的肥皂泡四下飞扬等都可以与画作相联系。由此使学生的绘艺术思维的创造力得到较大发挥。
2.凭借实际形象,构建幻想意境

    学生画画,常常会不顾一切地追求写实,企图用自己的画作再现外界事物。这样的画便没有什么艺术韵味,失去了绘画作品固有的特质。一味追求写实,也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违背的。教师应该引导或激发学生凭借实际形象,通过变换无穷的幻想,创造出自己心灵的意境。齐白石先生曾说过,“一幅画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美术设计作品能否把握好齐白石先生说的这个度,是这个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志。所以职教的美术教学也应该促使学生形成这样的深刻体验。如学生在色彩运用方面,由于没有成人那样的经验,所以显得大胆和随意,而就是在这些大胆和随意之中,往往出现一些不经意的奇特效果或感受,出现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学生从中获得的特有体验也是循规蹈矩式的训练所不可能得到的。这样的例子提示我们,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生大胆、随意、精神压力较轻这些特点,引导他们在尝试和锻炼中进行色彩的幻想,进行尝试,创造出色彩的幻想意境。只要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引导学生进行幻想和尝试,学生的绘画语言便一定会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这也许就是职教新课程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改革的一个有效途径。
3.抓紧作品欣赏环节,提供艺术想象的素材

    学生与画家的不同之处,除了经验与技能的差异外,他们相关的美术知识的缺少,艺术想象素材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差别。中职学生在这方面更为突出。要想激发学生艺术想象,发展学生的个性艺术语言,美术课程和美术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发掘和积累艺术想象的素材。中国古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亦有神”,在绘画创作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道理。学生要构建变幻莫测的独特意境,也需要积累丰富的素材,并进而能够将其融会贯通。因此艺术作品的欣赏便是一个重要的有效的环节,教学中要大量向学生展示精心选择的艺术作品。在作品欣赏环节,教师要注意带领他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的欣赏品味,理解作品各个层面上的特色与价值;或者针对同一艺术课题,引导学生查找欣赏不同画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不同作品,查找不同画家用不同画种、不同绘画风格创作的不同作品。这样学生的得益一定比走马看花式地随便看看大得多。比如仔细欣赏过大量漫画题材的作品的人,就能够用粗黑强烈的线条刻画反面对象丑恶狰狞的嘴脸,而这样的脸是建筑在他头脑中的幻想意境基础上的。这种幻想又是建筑在他平时欣赏研究的大量前人作品基础之上的。
所以作品欣赏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发展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外,还应该注意另一个目标,那就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想象的素材。
三、鼓励艺术表现,培养创造语言

    美术中的各种艺术形式,绘画中的各个画种,其间最突出的区别应该在于他们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创造性艺术语言。创造性语言的水平和质量是绘画作品和美术设计作品价值的最高表现。

工笔仕女觅句


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能力是画家向外界表达、传递创造性艺术语言的根本手段。因此通过提高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创造语言应该是我们美术教育的最高目标。美术新课程也处处体现了对培养学生艺术创造性语言目标的追求。怎样实现这个目标也是美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新的课题。
1.挖掘求异素材,体验绘画语言的多样性

    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是人类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积累起来的,是历史上无数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创造性艺术语言的积累。所以要培养中学生美术的创造性语言,首先就必须引导学生了解绘画语言的多样性,为他们自己运用绘画语言时进行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了解人类艺术遗产宝库的方法很多,浏览式的欣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做虽然能够促进学生对绘画语言的了解,但对于创造,作用就不太明显。对于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创造可以说是他们今后作品的“生命线”。怎样针对中职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他们绘画语言的创造性呢?有效的办法应该是师生共同挖掘“求异素材”。这就是说,要针对相同的课题、相同的绘画对象,寻找不同的、甚至差异悬殊的作品和技法,使学头脑中积累起有关这个课题或这个对象的千变万化的素材。如以画羊为主要实践活动的动物绘画教学,如果学生只是按照课本的例图进行临摹,学生就只是学会了画技,学到了“皮毛”,而不可能对绘画语言有太多的感受,更谈不上创造。因此教师可以调动各种信息资源,带领学生一道寻找实物羊的照片、录像,单只羊绘画的步骤例图、不同羊形态和姿态的例图或实物照片,引导学生先画单只羊,然后在此基础上添加更多的不同姿态的羊,形成羊群的画,最后再在周围添加草木山水,形成一幅优美的以羊为中心的风景画图。其中羊群和背景都没有固定的范图和模式,学生可以凭借自己头脑中积累的相关的素材进行创作,使得学生的画作表现出多姿多彩,趣味盎然。学生的创造便会蕴涵其中。同样在标志设计、图案设计等课程中,如果也这么做,学生设计出的标志和图案就能表现出鲜明的创造性。
2.一画多想,品味绘画语言的创造性

    体会前人和画家是怎样表现出绘画语言的创造性的,是学生发展自己的绘画语言创造性的样板和范例。在作品欣赏课、学生独立设计前的作品示范等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审视、体会、议论示范作品的深层内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品位画家的语言创造性,做到一画多想。教师要善于用各种手段,问题和提示、引导学生多想;要善于发现有不同想法的学生,并且要有巧妙的多样的办法促使这些学生开口发言,使全班的同学都能分享他的想法。这样一画多想的教学策略就不再是空想,而会发挥出有效的功能。例如图案设计的造型语言常常集雕塑艺术语言、绘画艺术语言、书法艺术语言、装饰艺术语言、民间艺术语言于一体。学生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常常不能想得非常全面。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这样的作品时,有计划,有目的地一步一步启发学生从不同艺术语言的角度进行思考,进行一画多想,仔细品味一个图案在哪些地方运用了雕塑艺术语言,哪些地方运用了书法艺术语言,哪些地方又融会了民间艺术语言,学生就能够比较深刻地体会这件作品的创造性。如果有可能,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些不同艺术语言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形成更多的想法,发现更多的创造性。这样学生在进行自己的作品设计时便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创造性便能逐步萌生和提高。
3.一题多画,实践创造的艺术语言

    一题多画是给学生提供一种独特的实践机会,使其能够沿着一个题目,运用不同的画风、不同的内涵、不同的构思、不同的造型、不同的组合,多方面表现他对这个题目的理解和感受。例如上面所举的图案设计的例子,教师可以以校园标志为题,要求学生在设计多幅图案,融会不同的艺术语言。学生必然要进行深入的揣摩、构思、构图、描绘,将他积累的素材、欣赏前人作品产生的各种感受与自己个人的经验、经历、感受、情意等等进行多重组合,从而进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得到的心理体验、艺术语言能力发展,同仅临摹课本上一个图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其创造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设计出“一题多画”这样的实践机会,完全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的艺术语言能力。对于中职电脑美术设计的学生来讲,是提高他们专业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从一题多画中可以更深刻地领会绘画艺术语言的创造性,也可以更有效地亲自实践、锻炼自己的艺术语言创造性。

2009年7月

话说端午节民间有悬挂钟馗像的习俗 

话说端午节民间有悬挂钟馗像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日的风俗主要有龙舟竞渡、吃粽子、插白艾、挂菖蒲、荡秋千、佩香囊、戴荷包、饮抹雄黄酒等,多是为了避邪驱恶、防疫防病。另外,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如陕西、河北、山西、北京等地,人们还有端午佩戴钟馗祛五毒铜钱的习俗。

钟馗国画欣赏


 
  钟馗祛五毒铜钱图案是以西安为主的关中地区民间流传的一种辟邪图案,即把蜈蚣、蝎子、蛇、蟾蜍、壁虎依次排列在铜钱的左方,手持宝剑的钟馗耸立于钱币的右旁,“勒令”两字铸于方孔之上,如此奇特的构图布局在一枚直径仅有28毫米的古铜钱上,简洁明快且古朴典雅。这五种有毒的动物与钟馗“同居”于一铜钱之上,蕴含着斩除妖孽、惩罚邪恶之意。据有关专家考证,古时候此类铜钱并不参与流通,而是属厌胜佩戴的“钱币”,它的产生与端午节有着不解之缘。
 
  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此时,动植物滋生,蝎子、蜈蚣、壁虎、蛇、蟾蜍五毒出入居室,袭扰人类,如何祛之?旧的传统风俗是到了端午节这天,人们要喝几口雄黄酒,或将雄黄水洒于床下、墙角以避毒。明朝的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农历五月一日至五日,涂耳鼻以雄黄,避虫毒。”所以,民间俗语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不少地区的百姓到了这个时节,要用五色纸剪成镇锁五毒的葫芦图,贴在自家的门、窗、炕和墙壁上;小孩子们要在脖项、四肢上拴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身上佩戴香包,并穿戴五毒图案的裹肚、背心和鞋帽,按照“以毒攻毒,厌而胜之”、“一物降一物”的原则,对伤害孩童的邪毒之物加以制约,以达到远离疾病、身体健康的目的。
 
    端午节期间,有些地方还流行居室中悬挂钟馗像的习俗,据清代《北平风俗类征》记载:“五月初一至初五为端阳节,午时以朱墨画钟馗像,用鸡血点眼,俗称‘朱砂判’者悬屋中,谓能驱邪。”顾禄曾在他的《清嘉录》中也有记述:“适逢端午,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钟馗乃唐朝有名画家吴道子笔下的人物。据宋代《醉翁谈录》云:“除夜,旧传唐明皇是夕梦鬼物,名曰钟馗,既觉,命工绘画之。至今人家图其形,贴于门壁。”相传,唐明皇李隆基一次久病不愈,偶有一夜,梦见一大鬼捉去一小鬼,大鬼声称自己名钟馗,试武举未中,誓为皇帝陛下除天下妖孽。唐明皇梦醒,即刻病好。于是,便命吴道子将梦中的钟馗捉鬼作成一幅画,挂于宫中以避邪和镇妖。

钟馗喜酒图


 
  “上之行为风,下之移为俗。”皇帝用钟馗驱妖,民间百姓也就请钟馗来除魔。唐宋时期,只要一到岁末除夕,人们便挂钟馗像,用以避“年”。到了明清时期,民间百姓不仅在春节挂钟馗像,而且五月初五端午节也“请”钟馗对付五毒,以期拨除不祥、一年顺达。在这种沿袭已久的端午节风俗的影响下,独具慧心的铸钱工匠们,便铸造出了诸如“钟馗祛五毒”等一些属厌胜性质的钱币供人们佩戴。从明清至民国,端午节这天,上至宫廷达官贵人,下至民间百姓,佩戴“祛五毒”钱币已经成为时尚,并将其视作端午节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将钟馗画成像悬挂在居室里也好,铸造成钱币佩戴在身上也罢,请他斩妖驱毒,只不过是古代先民们朴素的美好愿望罢了。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我们过端午节时,应该用科学的方法祛虫驱毒,避免其袭扰人类的生活和工作。这才是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风俗久传不衰的真谛所在。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

民间传说他系唐初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风流人物,平素为人刚直,不惧邪祟。

     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驱鬼逐邪之神。民间传说他系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风流人物,平素为人刚直,不惧邪祟。在唐玄宗登基那年(唐先天元年八月初四,712年9月9日),他赴长安应试,钟馗作《瀛州待宴》五篇,被主考官誉称“奇才”,取为贡士之首。可是殿试时,*相卢杞竟以貌取人,迭进谗言,从而使其状元落选。钟馗一怒之下,头撞殿柱而死,震惊朝野。于是德宗下昭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遍行天下“斩妖驱邪”;并用状元官职殡葬。传说唐明皇睡梦中见一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绕殿而奔,大鬼捉住小鬼后,把他吃了。大鬼相貌奇丑无比,头戴破纱帽,身穿蓝袍、角带、足踏朝靴。自称是终南山落第进士,因科举不中,撞死于阶前。他对唐明皇说:“誓与陛下除尽天下之妖孽。”唐明皇惊醒后得病。病愈后下诏画师吴道子按照梦境绘成《钟馗捉鬼图》批告天下,以祛邪魅。吴道子挥笔而就,原来吴道子也做了个同样的梦,所以“恍若有睹”,因而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