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古典人物画鉴赏的几点认识(3)

古人有“惜墨如金”之喻,意即用墨须有分寸,不可滥用。要恰到好处,唯有过硬熟练技巧,方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在欣赏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
1.“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
多肉微骨者渭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2.墨色要丰富,“墨分五色”既有变化又有统一。
3.稳、活、润是用墨的一个重要看点。
以上是我对古典人物画鉴赏的几点认识,借此抛砖引玉,下面试通过对一些作品鉴赏,进行综合小结。
当今的书画界可谓山花烂漫,彩旗飘飘, 大师级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静观其绚烂的背后,不难窥见其中的浮华和急功近利。在利益的驱使下,往往将一个普通的作者吹成大师级人物,,鱼目混珠,假画也常常有之。如下面一些画:
1.
这是5幅范曾的作品,其中两幅是假的。范曾是江苏南通人,称得上当代的绘画艺术大师,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全国各地,经常看到范曾的假作品,这是因为范曾的作品个人风格比较鲜明,摹仿容易入门。范曾的笔法洗练、形象生动豪放。而从假画的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出面部的造型虽有几分形似,却少了范曾那种豪放的神采;线条有其样,却没有他的活力……。
竖幅作品,假画很明显……。
2.
林少丹,福建东山人,以写意钟馗见长。前两年,我一个朋友去东山,回来时顺路到我这儿。他说,买了一幅少丹画的钟馗,我1500元买的,我说是假的吧?他说帮他看看。该画幅四尺三开,东山是真的,可画不是正宗的,少丹画的钟馗,用笔不疑不滞豪放且简练,处处见笔,一气可成,用墨较重,黑白对比较强,画面很有气势。假画用笔不连贯,而且没有少丹用笔大气,遗憾当时没有相机。事隔几月,朋友打电话说,那张画有人出价5000元,要不要卖掉?我说,可以转让。俗话说得好,“一人骗了,一百人还未骗”假画仍有市场……。
也有“愿者上钓”的。
以上三张画,二张是真的,一张是假的。
假画:大笔欠力,有明显的重笔;小笔虽有笔力,却较生硬,有补笔之谦 且不够轻松灵活。尤飘带,很生硬,根本就飘不起来;从造型上,两张画一比较,真的有神气,手的用笔清楚,结构明确。假的……。
3
李耕作品,有明显的个人风格,用笔果断随意,刚健有力。造型夸张,注重人物传神,形象生动可爱,线条有粗有细,组织有致。假画,整张用笔飘浮无力,有骨没肉,更谈不上传神;用线虽有顿挫却有做作之嫌,不管是人物或是树,用笔欠连贯,用墨没有李耕大胆随意。李耕用笔用墨好象随意拈来,而整张墨韵却协调完整,可谓是气韵生动。那些假画根本无法企抵。落款上看,好象是拷临的,字体的样子还是挺象的,但从落款的用墨习惯还是可以看破绽,李耕落款时用墨较干,假画落款用墨较润。
另一张假画是在台湾的一家画廊下载的,假的很明显……。
4.
以上是仙游李霞的作品,个人风格也十分艳明,用笔大小搭配有致,线条柔中带刚,顿、挫——起笔、运笔、收笔清楚。造型生动,用线老到,面部、手的结构准确。用墨讲究,层次清楚,线条前后穿插清楚,用线造形体时紧而不板,点、线、面有机结合,整幅画面黑白分明,气势宏伟,落落大方。
以上四幅作品,我认定二幅是假的。
1.     线的起止关系不清.
2.     线条勾勒气韵不惯.
3.     线条泛力,线条浮浅。
4.     有几个地方有明显的补笔痕迹。
5.     黑白不够分明。
下面是我的一位朋友传给我的图片,让我帮他鉴定一下作品的真伪,看作品的落款是仙游画家黄羲的作品。但仔细看观察后,觉得说不准.。
认为是真画的理由是:
1.     有些用笔比较老练,如浅墨、胡须部分等。
2.     总体用笔比较轻松。
3.     或许是早期的作品。(根据落款时间推算,约40多岁时的作品)
认为是假画的理由是:
1.          用笔气韵不够连惯。
2.          有较多的地方补笔。
3.          作品风格与现在有出版的作品风格有所不同。
所以说本幅作品的真伪难辩,有待探讨。

我对古典人物画鉴赏的几点认识(2)

水平    文化底蕴(1)、(2)
        技能技巧
(1)文化底蕴,就是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就是学识修养,可上溯到较久的道德观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征。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沉淀的文明历史,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见义勇为、舍生取义”、“高风亮节”等等,不胜枚举。再如男婚女嫁时对人的审美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人的观念有所改变,但神圣的婚姻择偶的审美大体相同。尤其在人品上,是否稳健诚实、稳重而不轻薄……等。
厚—重—稳重—厚重
薄—轻—轻浮—轻飘
如桌上放一块厚纸板和一块纸片,风轻轻一吹,纸片就飞了。
这里透折着能否稳得住的问题。但也不能说重的都是好的。轻的东西都不好。如雨伞,总是要设计得轻巧点好。轻和重在合适的地方都是美的。
又如,理想的郎君。在外能顶天立地,吃得开,(有自己的事业)现在还要加一条,能赚大钱。在家又能温柔体贴。刚柔相济。
 “厚道”、“稳重”、引申到“方与园”的结合,与形式美不谋而合。具有朴实的审美思想。再如“谦逊”、“骨气”、“和为贵”、“顺”、“勇敢”、“气节”、“气势”等等。这些朴素的审美观,也是传统美德的一部分。有学画先学做人之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继承传统。
这种朴素的审美观在传统人物画上得到延伸。如稳重、气势、顺、协调、朴实、厚道、是古典人物画所崇尚的。方与圆,疏与密,长与短,大与小,粗与细、高与低、……为古典人物画所运用。
这就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尤如是用一条无形的长线从古贯串至今,这些原则在中国古典人物画中随处可见。
(2)对古典人物画传统的理解。
①一幅成功的人物画作品,应具有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技巧新颖、形象生动鲜明,张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要素。其中必然蕴涵着画家全部的感性认识,理论思考和综合技能的表现。
②我认为古典人物画,重在表现观念情感,畅神、抒情、寄兴,强调主观的,个性的自我表现,多借物寓意来表达志节和意趣;重笔墨情趣,轻刻意求似,重潇洒洗练,轻繁缛纤细,重天真幽谈,轻富丽工艳,重墨轻色。
这些理论似乎很高深,也很“玄”,不易掌握。
评价一幅作品,要从作品的造型、笔墨、寓意上来分析,作品中是否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唯笔墨这些东西比较直观。
虽然比较直观,但内行与外行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常言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有学过、或接触过中国画的与没有学过,没接触过的,他们读画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说,你的技能技巧越深,文学修养越高,越能感悟到作品中用笔用墨的奥妙。否则就很难感受到整幅画的韵味、线与墨的活力,线与墨有至组织及经营中的用心,线与墨传递的情感与感染力。
笔墨与神形一样,是相辅相成的,很难分开的,但为了说得具体些,还是分开来谈。
用笔
1.          笔锋可分为中、侧、逆、顺等
2.          古有技法上有十八描(勾勒、皴擦,点厾等)
3.          行笔的的方法:有起笔、运笔、收笔三个基本动作。
这些,众所周知,不加  述。
用笔,实际上就是用线的技法,线条是最有表现力的一种语言,中国画始终把点、线作为最基本的手段。中国的艺术家始终刻意求索线条世界的奥秘,使线的表现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用线表现客观物象的形、质、神、态、以及画家主观的情感、意趣。
一、用笔。
如果是工笔画,用笔的成败一目了然,可以通过线的起、运、收笔等笔法,用线是否顺畅有力,看出画家的功力。意笔人物画的用笔却要复杂得多。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笔技法多样化。
(2)用笔个性化。国画用线造型须按特定的审美要求,依循用笔本身的规矩方圆,运笔须有法度,我们称之为“笔法”。但“笔法”的格趣,有高雅甜俗之分。就雅避俗是历来论画与习画者所关注的艺术发展的方向道路问题。各种运笔方法各有不同的趣味,选择和发现适合自己脾胃的笔法,常常是构成自己画风的一大重要因素。
(图)
不同的画家,用线各不相同。
(3)用笔熟后生之说。图。
(4)中国画理论很“玄”,高深之处在于:强调技法、章法的同时,又倡导:“笔黑当随时代”;要继承传统,还要开拓创新。可以说是法无定法,如何把握,正是中国画高深理论之所在。
(5)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台湾画家刘国松为代表的国画创新,曾风扉全国。他要学生不用毛笔而尝试用竹、木等材质代替毛笔作画,他创造的“托画”技巧,通过水、墨、色、油等材料,造出 “肌理”效果。这在技法上对中国传统用笔提出了挑战的典型。
以上问题,给中国人物画用笔的鉴赏增加了难度。有许多人简单认为,用笔就是起笔、运笔、收笔,不管什么法,形状要有“钉头鼠尾”的特征(图),否则就无“笔”。有明显的钉头鼠尾状,就是好作品,否则就不是好作品,或者说他不懂用笔,甚至说基本功不扎实。如图例。
分析图例,我们不单要看表象的东西,还要从内在本质上看问题,用笔也有写意性。
中国画的用笔五花八门,有一定的复杂性,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明确了传统中国画的特定文化涵义和界定依据后,深入认识理解中国画的用笔就有章可依。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鉴赏中国古典人物画的用笔:
(1)“骨法用笔”仍是中国古典人物画画鉴赏的标准之一。
六法论的“骨法用笔”包括了运用笔墨的技法和国画造型方法问题。“骨法”就是各种形体的结构或者说“框架”。国画造型方法的特点,是先对所要画的景物作细致的观察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着手找出各物体相互间的联系。以及每个人形象本身的结构关系,然后才动笔。以笔立骨,以墨赋形,每一笔落纸都有它确定的作用,所以叫骨法用笔。
石涛说:“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道出了骨法用笔的真谛。骨法在他看来是心法。
不能为形而描,常俗说就是做的笔。
“骨法用笔”是笔、墨、形完美结合。
(2)用笔的连贯性。
整幅用笔的连贯,也就是气韵连贯,来龙去脉清楚,虚实有致,一招一式一目了然。线的疏密、粗细、长短,与黑色,笔墨达到高度统一。
(3)稳、重、顺、力,是中国古典人物画用笔的重要看点。
中国古典人物画用笔,不管是线是点、是实是虚,笔笔见功力。
用笔是否稳健、厚重、顺畅、有力,从用笔中可窥得画家的一斑功力,作品水平之高下。当然,上面讲过,能否正确的感受,并非一朝一
夕的功夫,要通过长期的积累,也要看你本身的水平了。
用墨。
中国画借用墨来描绘对象,是率先掌握人类心理活动特点的结果。它无须照搬映入我们眼帘的红红绿绿的外部世界,而是通过墨色的变化和线条的刻画,唤起人们对以往经验的记忆。古往今来的画家们,对用墨问题无不加以精心的研究,极为精辟地总结“墨分五色”作为用墨指导原则。当一幅画具备浓淡枯湿焦等墨色变化并达到和谐统一时,用墨上才被看作完美的。所谓“墨韵”就在其间了。(图 用墨的方法很多,如积墨法、破墨法等,有墨彩、墨阶、墨质、墨性之说。用墨不得法,浓淡变化不当,非平即花。(图
   
用墨有方,浓淡变化得体,则墨色活泼精神,有光彩,妙趣横生。前人论画谓“气韵生动”,常以用墨佳劣为主要衡量标准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一幅画是否达到“气韵生动”,还包括画体的内在精神刻画,作者情感的传递,以及用笔能否恰如其分地再现主客体的谐调一致。所有这些最终还是要靠墨色的变幻来体现的。(图

我对中国古典人物画鉴赏的几点认识

我对中国古典人物画鉴赏的几点认识
                        仙游职专郑德龙
中国古典人物画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犹如璀灿的明珠放射着诱人的光茫,激发着人们的兴趣与追求,一部分人孜孜不倦地学习,探究中国画博大精深的理论,努力领悟中国画的精神实质,千方百计(有的可谓是不择手段),探研中国画的技能技巧;一部分人不遗余力去收藏,乐此不疲。在文化底蕴深厚的莆仙地域,也出现了许多的画家和收藏家。中国古典人物画大家都不陌生。那么如何来评判一件中国人物画作品呢?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远的来看,具有代表性的是南北朝(公元420-589)时期谢赫的“六法论”,概括了中国画技法的六个方面,此后被公认是绘画技法的六个准则,至今还影响着人们。近的来说,不管职务高低,富贵贫*、文庄粗野,大家心中都有一杆秤。
(图
如何评判一幅作品,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上面也谈到,历代有建树的画家都留下宝贵的学术成果、论著。如《古画评录》等等,应说的,想说的,究竟是几千年的历史,他们大都是在宏观上进行了的论述。今天,我想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我的个人见解,结合许多作品图片,从微观上谈谈我对古典人物画的鉴赏的几点认识。以此抛砖引玉,共同提高中国古典人物画的鉴赏能力。
作为造型艺术的中国古典人物画,我们在欣赏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形象。而且大家都知道形神兼备是古典人物画的最高境界。但形与神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怎样的艺术作品才算得上形神兼备呢?从分析中国古典人物作品来看,画的好与不好,是否形神兼备,涉及到作者的水平与评价的标准问题。
为了帮助大家对形与神的理解,许多理论家把它们分开来论述。其实它们是很难分开的,如画家有摄相机般的表现技巧,把人原原本本表现出来,自然,人的音容笑貌也就出来了,人的神情也就具备。当然,就是摄相也要讲究技巧,要善于捕捉好生动的“一瞬间”。关键问题是以绘画的语言去表现时,要用怎样的笔墨花多少心思去表现它们,理念又是什么?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还是先把形与神分开来认识。
1、造型:
即基本要求是形似,画象对象。有这么一个故事:《画鬼易》
春秋时期有一个很高明的画家,有一天被请来为齐王画像。画像过程中,齐王问画家:“比较起来,什么东西最难画呢?”
  画家回答说:“活动的狗与马,都是最难画的,我也画得不怎么好。”
  齐王又问道:“那什么东西最容易画呢?”
  画家说:“画鬼最容易。”
  “为什么呢?”
  “因为狗与马这些东西人们都熟悉,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只要画错哪怕一点点,都会被人发现而指出毛病,所以难画,特别是动态中的狗与马难画,因为既有形又不定形。至于鬼呢,谁也没见过,没有确定的形体,也没有明确的相貌,那就可以由我随便画,想怎样画就怎样画,画出来后,谁也不能证明它不像鬼,所以画鬼是很容易的,不费什么神。”
画家的高论证明:如果没有具体的客观标准,就会容易使人“弄虚作假”和“投机取巧”。唯心论最省力,因为它不受客观实际检验,可以瞎说一气,而唯物论则要接受客观实际的检验,所以很费工夫。
从《画鬼易》中可以看出,通常是以画象对象——形似作为评价标准的。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诸多领域都要与世界按轨,本地油画(航画)的崛起,在造型观念上,或多或少都影响着人们。写实的表现技巧再次受到许多人的青睐。
现代人画古典人物时,也加入了明暗渲染法,立体感增强了,好像更有直观性。(图
随着院校毕业生的增多,他们学过素描,学过人体解剖,对人物的比例、结构的要求更加严谨。应该说社会在进步,人物画也在不断发展。(图, 不过在数年前,我曾在某杂志看到或是听说过,有这么一种声音,大意是:“许多人认为,中国画专业的学生不必学素描,学了素描,造型上反而受到束缚”。不过,现在一般院校中国画专业还是有开设了素描课程的。
那么从这些现象看,是不是画得越象越好呢?
前几年,当我向初学中国画的学生介绍古典人物画时,个别学生曾质疑古典人物画的造型问题。如:头大身小,等比例问题。那么中国古典人物画的造型是否存在着问题呢?这些问题也困扰着人们对古典人物画的正确认识。也包括我们这些画画的人,路要如何走,在造型上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这一问题有待于大家去破解。(图    (瘿瓢山人黄慎、吴昌硕)
如图1:手、脚画得很小
图2:3:头较大
图4:画面中的男的身体结构交代不清楚。
有意思的是,四图中的两位女性,没有象现代画美女那样,除了美丽的脸蛋外,还要突出三围。而她们够含蓄,只是通过体态的曲线美,来暗喻古代女性温柔似水的内在美。
2、独特的写意性,写神。
中国文化的特色,在于她独特的写意性,对于中国画而言,形的准与不准,要看对意的表达程度而定。只要能曲尽其态,恰如其分表达出作者意图的造型,都是准确的造型。若无法表情达意,从表面,再合乎比例,再准确的造型,也是不着边际,谨毛失貌的,向来为中国理论所不取。
翻开我们所熟悉的《李耕画集》中的《清江独钩图》。(图
乍一看,人物的五官表现似乎有点“潦草”之感,重心也是有些靠前。然而,该图的线条组织疏密有致,墨块有轻重,富有节奏感,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闲时拿来临摹学习,越临越发现它的艺术美,起初的“草”与重心问题也觉得正常了。那么造型又是如何呢?如果抠泥于局部的造型,用习惯造型观点来衡量,可能无法做出正确的评价。细品作品,或许用重心略有不稳,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纵观整个画面,渔翁神态逼真,整个气韵生动,最终爱不释手。真是回味无穷。这就是中国画的魅力。是形与神的完美体现。
之所以给人一种形的“缺陷”或许便是院校打造出对形的敏感吧,因此,有人提出“学国画专业的不要学素描”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试想一下,如果这张画把五官画写实了,重心稳了,就没有那个味了,就不是李耕的作品了。所以说,中国古典人物画不仅应满足于外形的肖似,更重要的是对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
3、以形写神。
中国人物画,首先要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所谓以形写神,即以写形为手段,达到写神的目的。形与神之间,形主外貌表象,神主内核本质,两者的作用不是等同的。艺术创造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外在形象去表现内在的精神本质,进一步表现画家的意境,情趣。
这里引用齐白石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这是一代书画大师齐白石对艺术的独特见解,解决了多少年来艺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关于艺术创作的基本问题,在他看来,太似则媚俗,写生不是绘“标本”,否则艺术家就成为了自然的奴隶,放弃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概括提炼,是对艺术创作的不负责任;太不似则欺世,艺术也是对客观自然的一种反映,太不似则是对客观自然的一种歪曲,同样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它失去了艺术“真”的根本。是不会从根本上得到观赏者共鸣的。齐白石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画家,这基于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细微观察,对普通劳动者的热爱。他把传统“文人画”从象牙高塔带入了民间。他善于从极其平凡的生活与自然中提炼出深刻的美学理念与情趣。一棵普通常见的白菜,通过齐白石的处理成了“菜中王”,他写其肥厚丰满,且赋予“清白”的寓意。揭示了形与神的把握尺度关系。所以说,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下面展示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题材:钟馗(图
(林少丹、王玉珏、等)
从不同画面上看,对形与神的把握各不相同,有的善于面部的刻划,有的在意形的夸张或变形,有的着重神采的表现,有的小心于对形的描写,有的强调形式感,有的较着重于结构的描绘,有的比较讲究笔墨,有的比较细腻,有的比较粗犷……….也有中西结合的,一人一个样。
可见,形神兼备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只是理解的程度不同而已。并且在造型上也有较大的能动性,画家对形与神的关注程度不同,画面中也会有所侧重的体现出来。这实际上也可以反映出画者的作画水平。哪一张画得好,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例)

论中国画的品位

论中国画的品位

论中国画的品位

  中国画是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的沉淀,犹如璀灿的明珠放射着诱人的光茫,激发着人们的兴趣与追求。一部分人致致不倦地学习,以此为乐;一部分人不遗余力去收藏,乐此不疲。那么如何评判一件中国画作品呢,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在这里就以我的见识 用品位来说说中国画,与大家共享。对国画产生兴趣,刚学画练习笔墨总是从临摹入手,有老师指点叫维品;没老师指点叫兴品,即作为兴趣而画,自得其乐;练习多了,基本上能掌握笔墨技巧且能适当表达比例、结构,在这一时期的层次称能品,也就是能画会画的意思;画多了画熟了,熟能生巧,且较具神韵,称之为精品;在精练的笔墨技巧上,能超凡脱俗,反熟为生——追求个性与情趣,超出常人,便是神品。
一家之见,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指教。

中国画的装裱

装裱


  裱,一作,或作。也称装潢装池装 治装背装褫裱禙潢治。中国裱背和装饰书画、碑帖等的一门特殊技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东晋安帝隆安、元兴(397404)间,技艺渐趋成熟。宋武帝时徐爱,明帝时虞和 、巢尚之、徐希秀、孙本伯编次图书,装背为妙。梁武帝命朱异、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沈炽文等对前朝图书又加装护。《新唐书·艺》序谓初唐贞观 间,重视装裱:列经、史、子、集四库,其本有正有副.轴带帙签皆异色以别之。宋代装裱益臻精妙,南宋周密《齐东野语》说:四库装轴之法,极其瑰 致。又说:其装褾裁制,各有尺度,印识标题,具有成式。明清以来装裱技艺有所改进。大抵所裱之件,用纸覆托背面,挂轴加镶绫、绢或纸的天地头和边框,手卷外有包皮,前有引首,中有隔水,后有拖尾,并各安装轴杆;册页并镶边框,前后有副页,上下加板面。书画。碑帖一经装裱, 益增艺术效果,便于观赏和收藏,残破之物还能修补完整。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有《论装背褾轴》一篇;明代周嘉胄《装潢志》及清周二学《赏延素心 录》,均为论述装裱的专著。

宣纸的标准尺寸

宣纸的标准尺寸

三尺全开:100 x 55 三尺单条:100 x 27
三尺横批:100 x 55 三尺对联:100 x 27
三尺斗方:55 x 50
四尺全开:138 x 69 四尺单条:138 x 34
四尺横批:138 x 69 四尺对联:138 x 34
四尺斗方:69 x 68 四尺三开:69 x 46
四尺四开:69 x 34 四尺六开:46 x 34
四尺八开:35 x 34
五尺全开:153 x 84 五尺单条:153 x 42
五尺横批:153 x 84 五尺对联:153 x 42
五尺斗方:84 x 77
六尺全开:180 x 97 六尺三开:97 x 60
六尺对联:180 x 49 六尺斗方:97 x 90
七尺全开:238 x 129
八尺全开:248 x 129 =29平方尺
八尺屏:234 x 53
一丈二尺:367 x 144
一丈六尺:503 x 193
一丈八尺:600 x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