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古典人物画鉴赏的几点认识(2)

水平    文化底蕴(1)、(2)
        技能技巧
(1)文化底蕴,就是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就是学识修养,可上溯到较久的道德观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征。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沉淀的文明历史,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见义勇为、舍生取义”、“高风亮节”等等,不胜枚举。再如男婚女嫁时对人的审美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人的观念有所改变,但神圣的婚姻择偶的审美大体相同。尤其在人品上,是否稳健诚实、稳重而不轻薄……等。
厚—重—稳重—厚重
薄—轻—轻浮—轻飘
如桌上放一块厚纸板和一块纸片,风轻轻一吹,纸片就飞了。
这里透折着能否稳得住的问题。但也不能说重的都是好的。轻的东西都不好。如雨伞,总是要设计得轻巧点好。轻和重在合适的地方都是美的。
又如,理想的郎君。在外能顶天立地,吃得开,(有自己的事业)现在还要加一条,能赚大钱。在家又能温柔体贴。刚柔相济。
 “厚道”、“稳重”、引申到“方与园”的结合,与形式美不谋而合。具有朴实的审美思想。再如“谦逊”、“骨气”、“和为贵”、“顺”、“勇敢”、“气节”、“气势”等等。这些朴素的审美观,也是传统美德的一部分。有学画先学做人之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继承传统。
这种朴素的审美观在传统人物画上得到延伸。如稳重、气势、顺、协调、朴实、厚道、是古典人物画所崇尚的。方与圆,疏与密,长与短,大与小,粗与细、高与低、……为古典人物画所运用。
这就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尤如是用一条无形的长线从古贯串至今,这些原则在中国古典人物画中随处可见。
(2)对古典人物画传统的理解。
①一幅成功的人物画作品,应具有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技巧新颖、形象生动鲜明,张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要素。其中必然蕴涵着画家全部的感性认识,理论思考和综合技能的表现。
②我认为古典人物画,重在表现观念情感,畅神、抒情、寄兴,强调主观的,个性的自我表现,多借物寓意来表达志节和意趣;重笔墨情趣,轻刻意求似,重潇洒洗练,轻繁缛纤细,重天真幽谈,轻富丽工艳,重墨轻色。
这些理论似乎很高深,也很“玄”,不易掌握。
评价一幅作品,要从作品的造型、笔墨、寓意上来分析,作品中是否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唯笔墨这些东西比较直观。
虽然比较直观,但内行与外行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常言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有学过、或接触过中国画的与没有学过,没接触过的,他们读画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说,你的技能技巧越深,文学修养越高,越能感悟到作品中用笔用墨的奥妙。否则就很难感受到整幅画的韵味、线与墨的活力,线与墨有至组织及经营中的用心,线与墨传递的情感与感染力。
笔墨与神形一样,是相辅相成的,很难分开的,但为了说得具体些,还是分开来谈。
用笔
1.          笔锋可分为中、侧、逆、顺等
2.          古有技法上有十八描(勾勒、皴擦,点厾等)
3.          行笔的的方法:有起笔、运笔、收笔三个基本动作。
这些,众所周知,不加  述。
用笔,实际上就是用线的技法,线条是最有表现力的一种语言,中国画始终把点、线作为最基本的手段。中国的艺术家始终刻意求索线条世界的奥秘,使线的表现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用线表现客观物象的形、质、神、态、以及画家主观的情感、意趣。
一、用笔。
如果是工笔画,用笔的成败一目了然,可以通过线的起、运、收笔等笔法,用线是否顺畅有力,看出画家的功力。意笔人物画的用笔却要复杂得多。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笔技法多样化。
(2)用笔个性化。国画用线造型须按特定的审美要求,依循用笔本身的规矩方圆,运笔须有法度,我们称之为“笔法”。但“笔法”的格趣,有高雅甜俗之分。就雅避俗是历来论画与习画者所关注的艺术发展的方向道路问题。各种运笔方法各有不同的趣味,选择和发现适合自己脾胃的笔法,常常是构成自己画风的一大重要因素。
(图)
不同的画家,用线各不相同。
(3)用笔熟后生之说。图。
(4)中国画理论很“玄”,高深之处在于:强调技法、章法的同时,又倡导:“笔黑当随时代”;要继承传统,还要开拓创新。可以说是法无定法,如何把握,正是中国画高深理论之所在。
(5)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台湾画家刘国松为代表的国画创新,曾风扉全国。他要学生不用毛笔而尝试用竹、木等材质代替毛笔作画,他创造的“托画”技巧,通过水、墨、色、油等材料,造出 “肌理”效果。这在技法上对中国传统用笔提出了挑战的典型。
以上问题,给中国人物画用笔的鉴赏增加了难度。有许多人简单认为,用笔就是起笔、运笔、收笔,不管什么法,形状要有“钉头鼠尾”的特征(图),否则就无“笔”。有明显的钉头鼠尾状,就是好作品,否则就不是好作品,或者说他不懂用笔,甚至说基本功不扎实。如图例。
分析图例,我们不单要看表象的东西,还要从内在本质上看问题,用笔也有写意性。
中国画的用笔五花八门,有一定的复杂性,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明确了传统中国画的特定文化涵义和界定依据后,深入认识理解中国画的用笔就有章可依。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鉴赏中国古典人物画的用笔:
(1)“骨法用笔”仍是中国古典人物画画鉴赏的标准之一。
六法论的“骨法用笔”包括了运用笔墨的技法和国画造型方法问题。“骨法”就是各种形体的结构或者说“框架”。国画造型方法的特点,是先对所要画的景物作细致的观察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着手找出各物体相互间的联系。以及每个人形象本身的结构关系,然后才动笔。以笔立骨,以墨赋形,每一笔落纸都有它确定的作用,所以叫骨法用笔。
石涛说:“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道出了骨法用笔的真谛。骨法在他看来是心法。
不能为形而描,常俗说就是做的笔。
“骨法用笔”是笔、墨、形完美结合。
(2)用笔的连贯性。
整幅用笔的连贯,也就是气韵连贯,来龙去脉清楚,虚实有致,一招一式一目了然。线的疏密、粗细、长短,与黑色,笔墨达到高度统一。
(3)稳、重、顺、力,是中国古典人物画用笔的重要看点。
中国古典人物画用笔,不管是线是点、是实是虚,笔笔见功力。
用笔是否稳健、厚重、顺畅、有力,从用笔中可窥得画家的一斑功力,作品水平之高下。当然,上面讲过,能否正确的感受,并非一朝一
夕的功夫,要通过长期的积累,也要看你本身的水平了。
用墨。
中国画借用墨来描绘对象,是率先掌握人类心理活动特点的结果。它无须照搬映入我们眼帘的红红绿绿的外部世界,而是通过墨色的变化和线条的刻画,唤起人们对以往经验的记忆。古往今来的画家们,对用墨问题无不加以精心的研究,极为精辟地总结“墨分五色”作为用墨指导原则。当一幅画具备浓淡枯湿焦等墨色变化并达到和谐统一时,用墨上才被看作完美的。所谓“墨韵”就在其间了。(图 用墨的方法很多,如积墨法、破墨法等,有墨彩、墨阶、墨质、墨性之说。用墨不得法,浓淡变化不当,非平即花。(图
   
用墨有方,浓淡变化得体,则墨色活泼精神,有光彩,妙趣横生。前人论画谓“气韵生动”,常以用墨佳劣为主要衡量标准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一幅画是否达到“气韵生动”,还包括画体的内在精神刻画,作者情感的传递,以及用笔能否恰如其分地再现主客体的谐调一致。所有这些最终还是要靠墨色的变幻来体现的。(图

作者: dl11

《郑德龙国古典人物|山水画|花鸟画|诗配画|书法|理论技法|论文》是人网站。内容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书法,诗配画,技法论文。形式上有:写意画,工笔画,半工半写;特别古典人物有:钟馗,达摩,八仙,高士,弥勒,济公,罗汉,仕女,关公,观音,等,通过网站,与大家交流,广交天下朋友,共同切磋技艺,提高理论水平,扩大视野,提高艺术境界,本站以美术作品、论文、的形式,展示我们的艺术成果。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