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古典人物画鉴赏的几点认识

我对中国古典人物画鉴赏的几点认识
                        仙游职专郑德龙
中国古典人物画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犹如璀灿的明珠放射着诱人的光茫,激发着人们的兴趣与追求,一部分人孜孜不倦地学习,探究中国画博大精深的理论,努力领悟中国画的精神实质,千方百计(有的可谓是不择手段),探研中国画的技能技巧;一部分人不遗余力去收藏,乐此不疲。在文化底蕴深厚的莆仙地域,也出现了许多的画家和收藏家。中国古典人物画大家都不陌生。那么如何来评判一件中国人物画作品呢?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远的来看,具有代表性的是南北朝(公元420-589)时期谢赫的“六法论”,概括了中国画技法的六个方面,此后被公认是绘画技法的六个准则,至今还影响着人们。近的来说,不管职务高低,富贵贫*、文庄粗野,大家心中都有一杆秤。
(图
如何评判一幅作品,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上面也谈到,历代有建树的画家都留下宝贵的学术成果、论著。如《古画评录》等等,应说的,想说的,究竟是几千年的历史,他们大都是在宏观上进行了的论述。今天,我想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我的个人见解,结合许多作品图片,从微观上谈谈我对古典人物画的鉴赏的几点认识。以此抛砖引玉,共同提高中国古典人物画的鉴赏能力。
作为造型艺术的中国古典人物画,我们在欣赏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形象。而且大家都知道形神兼备是古典人物画的最高境界。但形与神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怎样的艺术作品才算得上形神兼备呢?从分析中国古典人物作品来看,画的好与不好,是否形神兼备,涉及到作者的水平与评价的标准问题。
为了帮助大家对形与神的理解,许多理论家把它们分开来论述。其实它们是很难分开的,如画家有摄相机般的表现技巧,把人原原本本表现出来,自然,人的音容笑貌也就出来了,人的神情也就具备。当然,就是摄相也要讲究技巧,要善于捕捉好生动的“一瞬间”。关键问题是以绘画的语言去表现时,要用怎样的笔墨花多少心思去表现它们,理念又是什么?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还是先把形与神分开来认识。
1、造型:
即基本要求是形似,画象对象。有这么一个故事:《画鬼易》
春秋时期有一个很高明的画家,有一天被请来为齐王画像。画像过程中,齐王问画家:“比较起来,什么东西最难画呢?”
  画家回答说:“活动的狗与马,都是最难画的,我也画得不怎么好。”
  齐王又问道:“那什么东西最容易画呢?”
  画家说:“画鬼最容易。”
  “为什么呢?”
  “因为狗与马这些东西人们都熟悉,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只要画错哪怕一点点,都会被人发现而指出毛病,所以难画,特别是动态中的狗与马难画,因为既有形又不定形。至于鬼呢,谁也没见过,没有确定的形体,也没有明确的相貌,那就可以由我随便画,想怎样画就怎样画,画出来后,谁也不能证明它不像鬼,所以画鬼是很容易的,不费什么神。”
画家的高论证明:如果没有具体的客观标准,就会容易使人“弄虚作假”和“投机取巧”。唯心论最省力,因为它不受客观实际检验,可以瞎说一气,而唯物论则要接受客观实际的检验,所以很费工夫。
从《画鬼易》中可以看出,通常是以画象对象——形似作为评价标准的。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诸多领域都要与世界按轨,本地油画(航画)的崛起,在造型观念上,或多或少都影响着人们。写实的表现技巧再次受到许多人的青睐。
现代人画古典人物时,也加入了明暗渲染法,立体感增强了,好像更有直观性。(图
随着院校毕业生的增多,他们学过素描,学过人体解剖,对人物的比例、结构的要求更加严谨。应该说社会在进步,人物画也在不断发展。(图, 不过在数年前,我曾在某杂志看到或是听说过,有这么一种声音,大意是:“许多人认为,中国画专业的学生不必学素描,学了素描,造型上反而受到束缚”。不过,现在一般院校中国画专业还是有开设了素描课程的。
那么从这些现象看,是不是画得越象越好呢?
前几年,当我向初学中国画的学生介绍古典人物画时,个别学生曾质疑古典人物画的造型问题。如:头大身小,等比例问题。那么中国古典人物画的造型是否存在着问题呢?这些问题也困扰着人们对古典人物画的正确认识。也包括我们这些画画的人,路要如何走,在造型上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这一问题有待于大家去破解。(图    (瘿瓢山人黄慎、吴昌硕)
如图1:手、脚画得很小
图2:3:头较大
图4:画面中的男的身体结构交代不清楚。
有意思的是,四图中的两位女性,没有象现代画美女那样,除了美丽的脸蛋外,还要突出三围。而她们够含蓄,只是通过体态的曲线美,来暗喻古代女性温柔似水的内在美。
2、独特的写意性,写神。
中国文化的特色,在于她独特的写意性,对于中国画而言,形的准与不准,要看对意的表达程度而定。只要能曲尽其态,恰如其分表达出作者意图的造型,都是准确的造型。若无法表情达意,从表面,再合乎比例,再准确的造型,也是不着边际,谨毛失貌的,向来为中国理论所不取。
翻开我们所熟悉的《李耕画集》中的《清江独钩图》。(图
乍一看,人物的五官表现似乎有点“潦草”之感,重心也是有些靠前。然而,该图的线条组织疏密有致,墨块有轻重,富有节奏感,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闲时拿来临摹学习,越临越发现它的艺术美,起初的“草”与重心问题也觉得正常了。那么造型又是如何呢?如果抠泥于局部的造型,用习惯造型观点来衡量,可能无法做出正确的评价。细品作品,或许用重心略有不稳,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纵观整个画面,渔翁神态逼真,整个气韵生动,最终爱不释手。真是回味无穷。这就是中国画的魅力。是形与神的完美体现。
之所以给人一种形的“缺陷”或许便是院校打造出对形的敏感吧,因此,有人提出“学国画专业的不要学素描”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试想一下,如果这张画把五官画写实了,重心稳了,就没有那个味了,就不是李耕的作品了。所以说,中国古典人物画不仅应满足于外形的肖似,更重要的是对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
3、以形写神。
中国人物画,首先要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所谓以形写神,即以写形为手段,达到写神的目的。形与神之间,形主外貌表象,神主内核本质,两者的作用不是等同的。艺术创造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外在形象去表现内在的精神本质,进一步表现画家的意境,情趣。
这里引用齐白石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这是一代书画大师齐白石对艺术的独特见解,解决了多少年来艺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关于艺术创作的基本问题,在他看来,太似则媚俗,写生不是绘“标本”,否则艺术家就成为了自然的奴隶,放弃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概括提炼,是对艺术创作的不负责任;太不似则欺世,艺术也是对客观自然的一种反映,太不似则是对客观自然的一种歪曲,同样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它失去了艺术“真”的根本。是不会从根本上得到观赏者共鸣的。齐白石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画家,这基于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细微观察,对普通劳动者的热爱。他把传统“文人画”从象牙高塔带入了民间。他善于从极其平凡的生活与自然中提炼出深刻的美学理念与情趣。一棵普通常见的白菜,通过齐白石的处理成了“菜中王”,他写其肥厚丰满,且赋予“清白”的寓意。揭示了形与神的把握尺度关系。所以说,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下面展示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题材:钟馗(图
(林少丹、王玉珏、等)
从不同画面上看,对形与神的把握各不相同,有的善于面部的刻划,有的在意形的夸张或变形,有的着重神采的表现,有的小心于对形的描写,有的强调形式感,有的较着重于结构的描绘,有的比较讲究笔墨,有的比较细腻,有的比较粗犷……….也有中西结合的,一人一个样。
可见,形神兼备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只是理解的程度不同而已。并且在造型上也有较大的能动性,画家对形与神的关注程度不同,画面中也会有所侧重的体现出来。这实际上也可以反映出画者的作画水平。哪一张画得好,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