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感教学与兴趣的培养

浅谈美感教学与兴趣的培养
仙游职业中专学校 朱慧萍

    随着近些年社会上对普高热的炒作,职业教育相对的降温了,职业美术教育也不可避免地遭到空前的冷落,表现在招收的学生人数少了,招生的文化素质低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病急乱投医,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根本谈不上兴趣,在此情况下,加强“美”的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十几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想教好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交给学生敲开智能大门的钥匙,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摘取智能的硕果。这把最好的钥匙就是通过语言的力量和艺术形象的感染,启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深刻的表现,不断的创造。

一、加强养育渗透

古典人物画钟馗,钟馗图片

  以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美育,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即感知、情感、想象、理解、创造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美的榜样力量对学生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诸如向学生讲解美术史知识、名人的艺术简历、名画的思想、艺术魅力、艺术风格,以促进学生对艺术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对艺术作品仅仅感知是不够的,还要懂得欣赏,在欣赏中达到忘我而进入一种新的和谐境界。但学生的欣赏能力有限,这时教师应积极讲解分析,在结合实际的分析中启发学生欣赏美,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以适当的方法去欣赏、鉴别。不但欣赏艺术家的艺术语言――表现技巧,同时挖掘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真与美的含义,培养学生深厚的兴趣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例如在欣赏著名画家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以写实的表现教法,表现了新中国成立,举国翻腾的场面。画中有刘少奇、宋庆龄、朱德、周恩来等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站在天安门广场的雄伟英姿,画面上,辽阔的天空飘荡着悠闲的云彩,城楼内外,人山人海,红旗招展,新中国向全世界展现了自古未有的壮丽图象,这个图象标志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已经崩溃,中国已真正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面对这幅壮观图画就会产生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又如在欣赏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代表作品《格尔尼卡》,这是一幅把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熔于一炉的艺术作品,在这幅画中,毕加索调动了各种技法,运用了立体主义的变形和任意组合的手法,也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夸张、象征等造型手法,全画只用黑、白、灰三色,强调悲剧的气氛和复杂的象征。毕加索创作这幅画,是为了抗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这幅画中心的形象是一匹受伤的马,正在发出痛苦的哀鸣,这是惨遭法西斯血腥屠杀的西班牙人民的象征;画面左上角一只正在狞笑的牛头,是兽行、残暴与黑暗的象征。这幅画强烈地体现出画家鲜明的爱憎情感。通过教师直观、形象的讲解,激活了同学们的正义感,涤荡了他们的心灵,更深深体会到艺术的魅力。

  优秀艺术作品不胜枚举,如两千年前的《秦兵马俑》,八百多年前,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几十年前徐悲鸿的《风雨鸡鸣图》等,都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同学们在欣赏这些画作的同时,不但领悟到美的情操和真谛,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起万语千言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所以说,欣赏教育是净化心灵的教育。

   除了课堂上对美育的灌输,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领略大自然的风光,通过参观画展、博物馆,举行书画比赛等使他们对美的感受认识在有序的活动中,丰富和提高审美能力和水平,走入真实正确的审美天地,使他们对美术的兴趣持续稳定。

二、注重“美感”教学

  “美感”教学是美术课的基本任务之一,这里的“美感”指的是具有审美内涵的广义的美,不是狭义的“美貌”,诸如静物的有机结合,人物动作自然生动,陪衬安排合理,并有利于突出主体以及画面构图得当,技法统一,趣味健康……都是美的内容。那么,如何把握美的内涵,并在深入研究艺术表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美感”教学呢?在以往的素描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抓住一些美的法则来进行;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这些法则是:节奏与韵律,取舍与调和,强弱与虚实。

1)节奏和韵律是音乐中的专业术语。音响运动有循序的轻重缓急形成节奏,节奏是韵律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在实际写生教学中我常借用节奏与韵律来形容描绘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美感。

  当我们在描绘阿里亚斯像时,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这样一个美的赏析过程:1、阿里亚斯把头稍微向右移动,从而打破面部两侧的完全对应,而面部微微的向下倾斜,使得面部较之于完全正面的那种直和平的线条有更多的变化,这样的面孔总是看来更令人喜欢。因此说,这是富于韵律的优美头姿。2、当我们打一束灯光在头像的左侧上方时,会很清晰地感受到明暗在整个头像上所形成的鲜明的节奏感,头顶是亮的,发束是暗的,脸颊是亮的,下颌及颈部是暗的,再往下胸部是亮的,底座是暗的。富有意味的黑白,虚实关系,既蕴含节奏,又组成韵律,称得上是音乐性的雕塑了。

2)在素描教学中,启发学生善于对描绘对象的各个细节进行取舍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应该让学生明白,取舍是为了达到整体的调和,使主题更突出,使形象更鲜明生动,面面俱到的沉溺于每一个细节的描绘并不可取。

观世音菩萨

  在实际写生教学中我常拿罗丹的大理石雕像《沉思》作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沉思》从大理石中透露出少女的呼吸、体温和冥想,我们感觉到她秀美聪颖的脸和浸入梦幻之中的纯洁心灵。眼睛以上眉弓推向前额,这是人类精神生活最主要的领域,艺术家把这部分作为再现形象最“突出”的部分(即“取”的部分),以先声夺人的精神力量去接近观赏者,而下颌到脖颈再到双肩几乎“沉没”在石座里(即“舍”的部分),“突出”与“沉没”,体现的恰是现实与梦想、物质与精神世界的矛盾,最终达到整体的调和。

3)强弱、虚实是素描的一种手段。我以明暗作例子来说明这种手段的实际运用及审美价值。每个人都知道,由于明、暗的各种不同结合,我们在自己的画上用适当的方式安排明、暗,就可以创造出一定的形象,这个适当的方式主要指的是暗度以何种色阶方式创造一种和谐。正象渐渐加强和提高的声音会使我们的耳朵感到愉快一样,暗度的逐渐转变也会使我们的眼睛感到舒服。第一种:1、2、3。第二种:1、2、3、2、1。第三种:1、2、3、2、1、2、3。这些音符表示暗度的逐渐变化和恢复。

第一种只是顺着一个方向从一个角度向另一个角度变化,适于表现弱的、虚的变化(即平面化的形体)。

  第二种顺着对立的方向变化,多样性比第一种增加了一倍,因此它加倍地令人愉快,适于表现有一定强度的虚实变化(即有一定起伏的形体)。

第三种是两度向对立方向变化,它以四倍多样性而令人愉快,这种多样性使它能够通过暗度向我们的意识传达波状的美,适于表现强烈的有虚实变化的形体(即起伏变化大的形体)。

当然,强弱、虚实所涉及的范围并不仅仅是明暗,还可以用同样的原理来解释轮廓线的起伏变化,转移衔接关系,以及用它来解释静物写生中如何处理好各个物体所处的空间关系,等等。

三、激发学生创造美

  美的法则,只有参加到美的创造中,借助形象思维产生美感,才能积累“美感”经验,激发“美感”欲望,从而达到训练实践中“美感”教学的目的。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创造美。这是一个学生自我实践的过程,是感知和欣赏之后的升华,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多看美术方面的画作,组织参观贴近学生的画展,学生有疑难问题,应当及时讲解,要保持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炽热之情,对于学生作品中的“奇”和“异”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引导,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冲动和欲望,用其纯洁的心灵和技巧创造出美的作品。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美术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创造各种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加强美育渗透,运用“美感”教学,方法是可行的,效果是显著的。我所任教的99级美术班的素描科目,在2001年秋季的高职大升学考试中,获得总分200分中平均分156分的好成绩,报考的17位考生中,有10人考上各美术大专院校,扭转了我校职教走下坡路的局面。为我校职业美术班的招生埋下伏笔。2002年我校美术专业共招收学生70多人,再度创下历史的辉煌。

 

为古典人物画谱《八仙》写序

前  言
郑德龙

八仙之说出处东游记传,传言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慈悲这怀,疾恶如仇,为人世间铲妖除恶,百折不挠,历尽磨难,俱成正果。一日八仙赴蟠桃大会,归途东海上,各履宝物,乘风逐浪而渡,蓝采和所踏玉板被龙王之子掳入海中,遂大战。八仙火烧东洋,龙王败蹟,又请天兵来助,后得老君、如来、观音和解。自此,民间常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谓做事须群策群力、同舟共济也。

八仙中的人物,均来自人间,各自都有着多彩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成仙。其中有将军、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等,并非生而为仙,而且都有凡夫俗子的一些缺点,例如汉钟离袒胸露乳、吕洞宾个性轻挑、李铁拐酗酒成性等等。 八仙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贵贫*,贴近人们的生活,所以深受民众喜爱。八仙也常出现在年画、刺绣、瓷器、家具、花灯及戏剧之中,成为民间艺术常见的题材。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不管是富贵贫*或是文、庄、粗、野,只要心胸宽广,知足常乐,不是神仙亦是神仙  。

八仙各自都有一至二样宝物或法器,一般称为“暗八仙”或八宝,常出现于刺绣、民间艺术之中,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随场景不同而变换。其中较为通俗的暗八仙为:芭蕉扇(钟离权)、葫芦(铁拐李)、花篮(蓝采和)、荷花(何仙姑)、剑(吕洞宾)、笛子(韩湘子)、鱼鼓(张果老)、玉板(曹国舅)。八仙,也是现代画家喜闻乐见的题材。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用不同的色彩笔调,演绎着画家各自对八仙题材的理解层面与内涵。本次出版的《传统人物画谱·八仙》画册,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这次征集的人物画家当中,不仅有德高望重、享誉海内外的老前辈,老画家,也有活跃在当今画坛的名家、高手。展现古典人物画的时代风貌,有一定的收藏、借鉴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