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典人物画谱《弥勒》写序

弥勒

郑德龙

弥勒菩萨(梵文Maitreya),意译为慈氏,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据说释迦曾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儿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弥勒佛将要在华林园龙华树下继任他的佛位面成佛。因此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下一辈子即可替补成佛的菩萨。由于他将来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称为弥勒佛。

弥勒佛这一题材在中国宗教长廊中几经演绎,弥勒形象共有三个。第一个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上生经,说他本是世间的凡夫俗子,受到佛的预记,上生兜率天,成为登十地成等正觉的菩萨,演说佛法,解救众生。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佛装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下生经,说他将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间,接替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由菩萨变为未来佛。第三个形象五代开始出现,再演变为肥头大耳、咧嘴长笑、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盘腿而坐的胖和尚形象。

传说,我国五代后梁有一僧人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浙江奉化人。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语无常,四处坐卧。能预知晴雨,“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与人言吉凶颇为“应验”。因其总负一条布袋,故被称为“布袋和尚”。 由于“布袋和尚”形象很讨人喜欢,中国多数佛教寺庙后来所供奉的大肚弥勒,就是根据他的形象而造像。另一方面,佛学思想受到许多人的追捧,弥勒佛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也是一千多年来为文人墨客常作的题材。

随着文人意识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宗教意识逐渐淡化,在古典人物画的画作中,弥勒的形象已不是寺庙中那样庄严,而是更贴近人的生活。他不在是高高在上、无法接近的神,常见到的往往是可亲可近、乐观豁达的善相。文人墨客常借助弥勒这个特定的形象,在笔墨上,以佛戏墨。通过干湿、浓淡的用墨变化,以及徐疾、顿挫的用笔变化,表现弥勒佛的洒脱与情趣。在内容上更加人性化,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如“心宽体胖”、“六子戏弥勒”、“皆大欢喜”等题材都体现了“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慈悲、宽容的境界。

这次征集出版的《弥勒佛》画册,是近代、当代画家用自己的努力与心血,生动地诠释了各自心中的弥勒佛形象,在岁月的长河中将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