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画的方法

学习中国画的方法

 

一、从临摹入手。  传统的中国画,经过长时间历史的熔治,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表现程式。它是古往今来无数画家师法造化,并以自我的审美理想意趣加以熔铸而成的。这为中国民族所特有,因而具有鲜明强烈的民族色彩。所谓程式,就是经过提炼概括而形成的一种表现样式。如线描中的高古游丝描、钉头鼠尾描、铁线描等,是最初为了表现不同质地的衣着,经过画家长期的潜心体察、琢磨,或从表现其他对象获得启发借鉴而形成的一些表现手段,是以客观对象为依据的主观创造。其本身已具审美价值,不因时空关系而独立存在。它便于人们应用这些程式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由于人有性格、趣味、修养的差别,应用时便出现千差万别,不尽相同。又有人不满足现成的程式,并加以变化创造,于是又出现各种新的表现程式。如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并为人们所确认,那么老的程式被取而代之,成为历史的陈迹(如人物十八描中不少描法,现时已不适宜移用),而新的程式又将为以后的人们接受或改变创造。因此,程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中国绘画正是如此不断地交替向前发展着。符合人的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们讲绘画有程式的表现方法,即表现某个画材,应当这样画而不应当那样画,这是前人为我们提供宝贵的作画经验,也是艺术的结晶,为我们学习绘画带来借鉴之便。有借鉴与无借鉴的艺术品,就有高雅粗俗的区别。所以,学习掌握传统绘画的表现程式,就成为入中国画之门的“敲门砖”了。对于一个献身于国画事业的初学者来说,有效的捷径当推“临摹入手”。

选择临摹范本,有条件能直接对照真迹揣摩临写最为理想,但没有条件的用复制品或印刷品也是可以的。要选择艺术水平较高,有临摹价值的古今作品,用以学习掌握传统笔墨技巧,体察古人今人的用心。但对待临摹不能抱实用主义态度,一般从临摹到掌握及至应用,都有一定的距离,不可能有现成的拿来套用。任何表现技法都与其内容相适应,将描写彼时彼景的某种技法取来描绘此时此景,用适合表现古代衣着的线描来描绘现代人衣着,就会显得不协调,产生学习与应用的矛盾是必然的。那末何以要临摹古代大师的作品?一是为了体会进而掌握传统的线描程式美;二是学习古人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借以启发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三是为了培养热爱祖国丰富、优秀艺术遗产的思想感情。

面对一件临摹范本,首先进行读画。分析一下范本的技法特点,是属于苍劲刚健一路还是圆润浑厚一路,找出其笔墨有哪些规律,进而研究临本的布局以及程式因素,做到心中有数,闭目如在眼前。临画时,不可看一眼画一笔,因水墨写意画笔势连贯,虽笔断而气连,拘泥每笔皆与临本吻合,必定斤斤以形似,而忽视领略临本作者如何冶心情流动与笔墨生发寄兴对象于一炉的精神所在。我们可以照临不误以至达到乱真的地步,但这不是我们临摹学习的目的,通过临摹掌握一定的笔墨技法,仅仅依靠临得象是解决不了的。关键在于入我化境,变成自己的东西。古人的治学精神是值得今人学习的,每见一佳作,若不能面临就靠默记,并一一加以追摹,直至感到有所得而方休。只有反复细心琢磨,不如我自为我,才能从临摹中收到应有的效果。

由于中国古代人物画自元代已趋向衰落,所存画迹能供我们现时临摹学习的实在太少,现代的水墨人物画技法,需要从山水、花鸟画技法中借鉴。业余学画者,选择临本的画,不妨宽点为好,临摹基础打得越坚实越好,便于把握笔墨这一关。白描人物与工笔设色人物,素来为写意人物入门必修基础课,不容忽视,必须安排一定数量的临摹作业。只要有可能,多涉足博物馆、各类展览会,通过反复的分析比较,把自己摆进去,从中悟出学画道理来,明白自己应该学和不应该学的东西。在学习吸收期间,不可以个人的好恶来看待一切艺术品,力求从每件艺术品里得到启发,学到点东西。

二、认真解决造型关。  要学好人物画,临摹只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如何解决人物造型问题才是学习道路上最难攻取的一关。我们主张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就需要有坚实的造型基础,奠定一定的写实基础是必要的。讲写实,决不能曲解为见白画白,见黑画黑,不要任何艺术处理的自然主义。中国绘画是始终沿着现实主义道路发展的,文人画兴起,增加了表现主义万分,但仍不失为现实主义作为发展的基础。传统绘画主张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加强艺术的感染力,而非不着边际以变形夸张为目的,因而能为中国人民所乐意接受。不过,在造型上过早追求夸张变形,因学养不深而带在片面性,欲攀艺术高峰恐有内功不足之虞!为此,在毕生的艺术生涯中,最初用上短暂的数年时间,屏弃好高骛远,急功求利杂念,而扎扎实实打好厚实基础,以便建起自己艺术的金字塔。

怎样提高人物造型能力?笔者的体会是,需要有个严格造型基础训练过程。就是通常所讲的要学点素描。对于学习中国画人物画要不要学素描,数年前在美术教育界曾有过争论。但莫衷一是。不主张学者认为“先入为主”不利于掌握民族传统;主张学者认为西洋素描训练方法系统科学,便于较快提高造型能力。两种观点孰是孰非,姑且不去论定。但笔者以为,学习效果好坏,方法固然重要,但更主要取决于自己的理解吸收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反映能力等主观因素。尽管学点西洋素描可能给学国画带来某种消极不利影响,然而却可以学到科学的观察方法,解剖透视知识,以及正确把握形体的方法。本着这些去学素描,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素描是指单色的绘画,可以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表现方法。现在,普通采用以线描为主,适当借助明暗体面,侧重分析研究形体结构的素描方法,作为学习国画人物的造型基础训练,这是比较能结合专业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同明暗体面法塑造对象相比较,用线概括造型的难度要大得多。

笔者认为先学一阶段的明暗体面素描,掌握一定的体面塑造技能,并对此有所理解而后再逐渐过渡到用线造型,有助于将来更成熟地吸收旁系艺术营养,思路广阔,视野远大。

与此同时,经常不断地进行速写锻炼,对于学国画人物显得特别重要。勤画速写,不仅能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且能提高用线的艺术概括能力。速写还对灵感与感受的生发,及至主观感情的表露,增加甚多的锻炼机会。在美术界可以发现,一个速写能力强者,其造型能力必定不是弱者。目前一些美术工作者,经常借助照相机收集创作素材,此举当然不容非议,但是,对于一个造型能力尚且薄弱之学画者,也仿照这么做,他就得不到速写所带来的良益,又如何能较快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呢?愿初学者从严要求,养成随时随地勤画速写的良好习惯。

无论是画素描还是画速写,长时期面对模特儿写生,如果说有什么不利的话,莫过于作画的信赖性,画一件平常熟悉的东西,也非得对景写生不可,不相信记忆中的形象。根据写意画的特点,要求首先必须对被描绘对象的深入观察理解,牢记其组织结构,下笔方能一气呵成,画家的思想感悟,笔墨技巧才得以充分顺畅地发挥出来。如果只能面对正襟危坐的模特儿写生,注意力势必被一些表现现象所困扰、分散。从而影响技巧的施展。对此,我们历来提倡默写锻炼,以提高形象记忆能力。速写时遇到动作频繁变化是不允许看一点画一笔的,必须凭记忆画下去,对一瞬即过的形象或动作,也只有通过刻苦默记锻炼,才能逐渐捕捉下来。一次默写不正确,复又观察对照,如此往返多次印象深刻,掌握形象的结构,透视及动态规律,就更加有把握,因而创作中遇到的困难更少一些。最终才能达到徒手作写意画的目标(即不用起稿,象画写意花鸟画那样信笔拈来)。

学习的效果,进步的快慢,往往取决学习的方法和学习所走的道路。讲默写重要,就一个劲地专在默写上,记忆力是加强了,但不知久而久之,画出来的形象极有可能犯类同干瘪、不深刻的弊病。因此要同样重视现场写生作深入刻画的练习。确实有些创作能力强而又造型本领不错的青年,但不会画写生,或者能画小幅不能画大幅,显示自己的技巧容量不大。论学画,当然不可以此为满足而影响将来更上一层楼。总之,我们努力达到的目标是明确的:造型生动准确,既要具有较强的写生能力,又有默记并能自由造型的本领,以此调整安排好学习进程,高标准要求自己,去处理好慢写与速写、写生与默写的关系。

 

白描的用笔用墨

白描的用笔用墨

 

用笔用墨是我国绘画的主要技法,人们常用“笔墨”这个词来代替中国画的整个表现方法。用笔用墨和中国画艺术性的高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笔墨技法也为历代画家所重视。

用笔用墨是不可分的,一笔下去有笔又有墨,为了讲述方便才把它分为用笔用墨二部分。

先谈用笔,六法论中把“骨法用笔”列为第二法。唐人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形似,形似需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这些充分说明了用笔的重要性。

要达到使用毛笔的自由王国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执笔、运腕、用笔、行笔等技法。

执笔的方法,一般是用大拇指上节按住笔管的后方和左方、食指上节压住笔管的前方和右方,与大拇指合力挟住笔管,用中指上节贴近食指下面钩住笔管的前方和左方,执笔的力量以这三指为主,然后将无名指背的上节甲肉相接处向外外抵住笔管的后方和右方,小指则紧贴无名指以辅助之,执笔一定要“指实掌虚”才能使指法灵活而有力,手握住笔管的上下位置要视作画大小而定,大画握上些、小画握下些。

运腕:所谓腕法是指运用腕、臂、肘的方法,一般画小画用枕腕法,使手腕虚悬桌面,用指力和腕力。画中等画用提腕法,用肘靠着桌面,有肘为轴心,腕则提起。画大画就要用县腕法,腕、肘、臂不靠桌面,要凭空悬起。以臂为轴心。

用笔方法:从笔锋的应用看、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锋、破锋等。其中中锋、侧锋、顺锋、逆锋在工笔画中经常用到现简述如下:

中锋是直握毛笔,如同写字一样。笔锋基本上是在笔划的中央,笔力持重,感觉园厚,中锋是中国画最基本用笔方法,尤其是工笔勾勒的主要方法,侧锋是使笔锋经常线的一边,这种线画出来容易一边毛一边光,侧锋变化多,易于挺削劲利。

顺锋就是行笔时笔杆始终在笔锋和线条的前端,逆锋相反,笔锋在笔杆的前方,所以从下向上,从左到右运笔多是顺锋,从上向下,从右向左运笔常是逆锋、顺、逆笔的连续动作就使中国画在运笔上能贯气。

从毛笔在纸上的笔触看、有勾(或描)皱、染、点、刷、擦、拖。丝等技法、工笔人物画上常用的主要是勾和染。(染在工笔重彩着色部分另述)“勾”也称“勾勒”或“描”它是用线来表现对象的,是中国画中十分重要的技法。

勾勒技法在应用中一方面要从表现对象出发(这点在前面讲述)另一方面又与书法艺术有紧密关系,勾勒可用中锋也可用例锋,但在工笔勾勒中主要是用中锋。勾勒用笔也象书法一样,要注意线形美。每一笔要有起笔、行笔和收笔。起笔要“竖画横下,横画竖下”欲右先左“欲右下先上”收笔要“有往必收,无垂不缩”这正如打拳,只有拳先向后后缩,再向前打才有力,行笔要有轻重快慢停顿转折的变化,从而产生节奏韵律。

行笔要沉着,留得住犹如下徒坡的车子,车子前进,又要用力向后控制住,使之产生对抗力,而不至于滑走,行笔要有弹性、插拨有力;行笔要自然流畅运转洒脱。

行笔中要克服板、刻、结枯、弱的毛病、板,主要因用笔不活刻指不活用;干笔或湿笔笔划都过于显露,结指用笔放不开,欲行不行,当散不散,枯主要是水份太少,弱下笔没劲。

用笔要努力做到:劲、老、活、松、园、润和巧拙。总之在行笔中要自然、生动、有力、沉着。

最后勾勒描还要注意的一点,它始终受到人的感情所制约,要意在笔先以意行笔。至于勾勒的风格又与人的各方面修养素质、经历等密切相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梅花香从苦寒来”。所以,只有在正确方法指导下,经过苦练,持之以恒,才能掌握好用笔。

关于用墨:“墨者,笔之充也”以笔取形。取墨取色“有笔有墨谓之画”这些是历史上画家对用墨的评述。

墨有五墨六彩之说,也就是墨要有浓淡于湿等许多变化“墨”即是“色”,所以不能把墨色看作单纯的黑白、而是包含色彩。墨色的变化对水分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水少墨色就浓就干,水多墨色就淡就湿。历代画家在人物、山水、花鸟画中通过勾、皱、染、点等各种笔法、墨法、以及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运用,对于用墨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里主要谈工笔人物画的用墨技法,工笔人物画的用墨主要通过勾勒和渲染(渲染在着色时另述)勾勒白描中线描的墨色变化主要有二种,其一是黑上衣、白围巾和灰裤子,这种不同的色调变化,而用笔沾墨时也要有浓淡不同的墨色,这种墨色的变化较大。其二,一件衣服本身从起笔到收笔墨色要有微弱的浓淡差别。干湿的变化道理也一样,如用很干的淡墨画草帽,用较湿的浓墨画上衣,这里干湿变化是大的,而一件衣服或草帽本身从用笔开始到结束要有微弱的干湿变化。

画面上墨色的分布要注意主从、轻重、避免呆板、失宜。

 

工笔人物画有其特有的工具和材料。

  • 工笔画的白描工具和材料

 

工笔人物画有其特有的工具和材料。

笔、墨、纸、砚是工笔(白描)主要工具材料。

笔:勾、线笔类是工笔的基本上用中锋勾勒细而匀的线条。勾线多用笔挺拨、富有弹性,故多选用狼毫这类细而尖的笔。如:衣纹笔、红毛笔、叶筋笔、点梅笔、羽筋笔、拖线笔等。染色笔:多运用吸水量较多的。如:大白云、中白云、小白云和其他软毛羊毫。

选择毛笔一般以“平”“园”“尖”“健”为佳,笔用完要洗干净、整平、整圆,保养好。

墨:一般多用油烟墨个别地方甲松烟、油烟墨有光彩、松烟墨不会反光较灰。墨色黑质细,墨身浸水时四边平整不变形为佳。磨墨时压力不可过大过猛。用毕:勿泡在水中。目前大都用墨汁。

纸:一般工笔画多选用熟宜或绢,更常用熟宜,如水雪宣、云母宜、蝉衣宣、书画笺等。其性能是不渗水,故适合于画工整细腻的式笔直。可根据自己的习惯造用。

砚:好视一般质细腻,易不墨,不渗水,墨不易干等优点。

另外,还需笔浇和调色盘等。

工笔(白描)的艺术特点

  • 工笔(白描)的艺术特点

 

所谓工笔,是指这一画体所特有的程式化的技法所呈现出的精工细丽的审美风貌,在这典型性的绘画语言,使工笔画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工笔白描在工笔画中不仅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长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它所体现出的中国绘画语言,形成了工笔白描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的展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线。以线作为表现语言是中国画的主要特点,也是工笔白描的主体构成之一。线性结构形成了工笔花鸟画的基本图式,也形成了工笔花鸟画独特的造型体系。

以线造型是工笔花鸟画的基础和骨架。以线造型是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关系最直接的手段。线在表现物象时不仅能够直接找到它们的客观原形,而且在师法造化时,线同样也是最方便的凭借和依据。

工笔花鸟画的以线造型舍弃了光源、明暗和体面,重在表现物象的形状和结构关系,并通过这些表象去表现物象的本质特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以线立骨”。中国画中的“骨”,乃是支撑艺术形象,使之富有精、气、神的本质表现。单纯以线立骨的骨架而言,即是指线的运用要强调线的表现力,利用线的长短、粗细、转折、顿挫、轻重、疾徐、刚柔、强弱、浓淡、光毛等变化去表现物象的神态、形体、质感、动势、节奏、空间等等造型因素的各个方面。使线融于形象之中,才能完成富有个性的造型形式的营造。这是以丝立骨最基本的具体体现。

工笔花鸟画的以线造型同样具有写意性。线的运用本身就来源于中国国意象思维的特有方式。工笔花鸟画的以线造型并不完全依赖于直观,过多地依赖于直观反而会妨碍线在造型中的作用。线的这种写意性特征使工笔白描的造型与生活物象的外形产生了一定的并差异,便却更深刻地体现了客观物象的内在美,从面达到了形神出鬼没瘘备的造型目的。

工笔花鸟画的线是一种概括、洗练而又能动的艺术语言,同样具有韵律美与节奏美。韵律是线的运动和变化所产生的自然,合谐的美感;节奏则是指线条的变化有规律的重现。线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体上线的种种变化顾盼呼应、统一谐调所形成的美感;二是每根线条本身有控制、有规律的起笔、收笔、行笔变化的反复重现。因此,线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实际上是线的整体表现力的综合展示。

这种综合展示来源于对生活的提炼,线只有以生活物象为客观依据,才能在脱离概念化的同时,具有新颖的活力

工笔花鸟画的线虽有色彩与其配合,但表现质感仍然是线的本质特征之一。借助形象发挥线的艺术趣味,也与质感的表现一脉相承。线本身不仅要表现花草鸟虫的形神气质,又是画家本人内在情感和性格的外露。以线传达形神是以画家思想感情为基础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艺术修养,对同一物象的用线效果不也不尽相同。线的种种变化可以难观者无限的想象和美的享受。因此,从线的形式美感来说,只有状物传情,渗情达意的线条,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线是工笔花鸟画的生命支撑,也是画家个性和情感抒发的手段。它无穷的活力和审美效能给工笔花鸟画的色彩塑造提供了创造的依据,它的表现功能又使工笔花鸟画辉添彩。线的构成在工笔花鸟画的表现中,当作者的客观认知与主观情思交融之后,则达到了超越表象与时空一体的艺术境界,从而线也就不具有了高度概括的独特表现能力并成为工笔花鸟画最基本的技法表征。

二、装饰性。工笔花鸟画的装饰性是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中对自然物象加以提炼概括形成的艺术风格。它形成的基因来源于中国画传统的写意观。工笔花鸟画在艺术创造中,以自然生活物象为依据,但不局限于生活物象形体与色彩的真实,而是按照意象思维的原则,强调主题的需要。按照艺术美法则,对生活物象加以概括、提炼、夸张、省略、变形,将自然物象的无规律变为程式的有条有序,把自然物象加以概括使之定型,使之规律化和理想化,使自然物象和艺术形式更适合主题的表达。这是对自然物象的特征加以主观强调的结果,也是中国画解决艺术创造与自然对立美系的一种巧妙手段。并由此带来了画面构成中的装饰因素。

工笔花鸟车相对平面的空间创造与构图形式和注重结构、以线造型的平面造型手段,是其具有装饰性的首要因素。工笔花鸟画的布局,具有画面平面空间构成的特点。空白的利用和开合响应,虚实疏密等构图法则,以及中国画中“疏可走马,密不通风”,“疏中疏,密中密”,“不齐而齐,齐而不齐”,“齐与不齐三角弧”等具体的构成要求,都带有装饰性的因素。以线为主的意象造型和画面二度空间的处理方式,则更加强了布局的装饰特征。因为线条本身就具有表现性和装饰性两种功能。工笔花鸟画利用线条对自然物象作程式化、图案化的概括,利用线的轻重刚柔、提按顿挫,虚实收放等表现手法式和疏密有致的构成法则,不仅形成了工笔花鸟画的装饰美,而且产生了节奏感。

细节的刻画是工笔花鸟画装饰性形成的另一因素。对工笔画来说,没有细节的体现总是粗略和肤浅的,失去细节的工笔花鸟画,其艺术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细节的精细描绘是为了衬托主体、充实主体,但同时也因为它的精雕细琢而形成了装饰的特点。

题款钤印也具有装饰性的因素,而且在工笔花鸟画中表现得更为直接。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工笔花鸟画的装饰性来源于生活,它是对自然物象的某些特质加以主观强化的结果。它既源于中国画特有的构成形式与造型特点,又是生活物象特质的自然流露,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但过分装饰效果,以至生活物象的特质完全淹没于装饰趣味之中,则有违背了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削弱了中国画的艺术性和艺术感染力。

三、白描法。白描作为独立的技法体系,经是表现对象惟一的手段。对线的运用不但极为考究,而且也体现了作者在艺术处理和审美意识上的追求。同时,白描也是工笔设画法的基础。

白描从广义上虽也有工笔与意笔之分,但花鸟画的白描大都属于工笔的范畴。

工笔花鸟画的白描虽称为“描”,但并不是沿着自然物象的轮廓去描画,而要求用书法的笔法去“写”。并且在写的过程中,追求线条的变化与韵律美。白描线条的笔法,除花木老干和坡石等处兼用侧锋皴擦外:一般都是以中锋完成。中锋线条两边齐平,圆润浑厚,饱满而富有弹性,即所谓“万毫齐力”,是最富于表现力的线型。

白描线条的笔法变化来源于书法。每一条线在笔法上都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对起笔、处笔、收笔的要求,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逆人、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所谓“逆人”是指起笔藏锋,即欲右先左,欲历先右,欲下先上,欲上先下,逆入平出,以使线条含蓄而劲力内敛。

“涩行”是指行笔速度要慢。行笔稳、速度慢,笔锋的压力才能均匀,压力均匀线条才能均整。行笔的过程中有两种运动变化,一是笔锋平等的使转变化。平等行笔比较简单难在笔法的转折者勾线的功力。二是笔锋的提按运动。提按是指行笔中的压力变化。“提”,笔锋的压力轻,线条变细;“按”,笔锋的压力加重,线条则变粗。行笔中途停顿略按为“顿”,略提向回折为“挫”。转折、提按、顿挫是行笔过程中最基本的笔法变化。

“紧收”是指收笔回锋。线条结束时把笔锋向来的方向收回称为收笔回锋。即书法中的“无往不收”、“无垂不缩”,使线的结尾紧收与起笔相照应,含蓄而不外露。

起笔藏锋、收笔回锋是中国画用笔最基本的法则,但在外形上也圆笔与尖笔的区别。

起笔的圆笔是明显的藏锋方法。尖笔是指起笔的“切入”笔法,在行、草书多见,亦称之为“牵丝、引牵、引带”等。

收笔的圆笔是明显的回锋笔法,如楷收竖画中的“垂露”笔法相同。尖笔是指收笔时虚收成尖状,则如楷书竖画中的“悬针”笔法相同。

起笔、收笔中藏锋回锋的圆与尖,其表现效果在白描中称为“虚”与“实”,这种圆与尖即虚与实的变化称之为线形变化。

线型变化共有4种类型:实有起笔实收笔、实起笔虚收笔、虚起笔实收笔、虚起笔虚收笔。此4种线型变化在白描中按生活物象的结构变化而交替使用,是白描最基本的用线方法。

用线条塑造形体是白描的首要任务,线型变化是白描表现对象结构的重要手段。自然物象的结构形态则是线型变化产生和表现的依据。故而线型变化要按对象的结构、透视、前后关系来确定起笔收笔的实与虚,以相对准确地表现对象的形态结构为准,没有固定的法则。则行笔中转折、提按、顿挫则是线弄变化表现对象结构的辅助手段。只有线型变化莫测与对象的结构、透视、前后、远近等关系结合在一起,才能既表现出花鸟的姿态变幻,又有线条本身的形态美感。

白描的线型变化中,线条的前后叠压也是表现对象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物象形态平面与前后关系的区别全在于线条的前后叠压变化,故应特别加以注意。

白描舍弃了色彩,为了更好地表现自然物象的色彩感与质感,在线的运用上也有线条的粗细变化和墨色的浓淡变化,但这两种变化都是依附于线型变化而变化的。

粗细变化作为白描用线的表现方法之一,有其基本规律。就整体构成而言,大致为柔嫩细弱者线细、厚硬粗糙者线粗,以表现其质感。近处物象粗、远处物象线细,以表现其空间感受。就具体而言,大致为轮廓线与主筋线略粗,内部结构与辅筋较细,以表现形体感。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具体的运用还要视其具体情况以及作者的艺术追求而定。

浓淡变化也是白描用线的表现方法之一。白描花鸟画的色彩感和质感表现主要依靠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来予以辅助,线条墨色农重者色深量重,线条墨色轻淡者色浅量轻,线条干涩者质地粗糙,线条湿润者(白描线条的湿润是指勾线时含水分较多,线条光洁流畅)质地娇嫩。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贵在随机而用,方可使白描的用线于简中求弯,并寓变于统一。

白描花卉的枝干等粗糙处以及鸟类形体大者,有时可适当结合皴擦的笔法。“皴”是断续而有形象的笔触;“擦”是用干笔侧锋擦抹,没有个体的形象,常驻机构与皴笔结合,使皴的笔触略显毛涩,以便更好地表现对象的质感。皴多用中锋、侧锋结合,转笔折笔互用;擦则多用侧锋干笔,以见飞白为好。皴擦要根据对象的具体结构灵活运用。

白描的勾线一般先从最前边的勾起,由前至后。勾时按结构把形体勾完整,再往后或左右推移,这样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对象,优秀的白描作品,应运用线条把花鸟的形态、质感、空间感表现得恰到好处,才能最达到表现对象内在审韵的要求。

花鸟画白描法的用线造型,讲究笔法是重要的表现手段。而笔法的把握和运用,离不开书法的修养。只胡具有较高的书法修养,才能借助形象更好地发挥线描的艺术魅力,从而达到利用线的韵律、节奏、气势等审美因素来表达作者的情操与艺术品位。

白描的学习既要通过写生加强对物象结构的认识,又要借鉴前人,宋元白描的简练严谨,陈老莲的古拙,清末三任的奇峭,近代陈子奋的金石趣味等都学习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细心品味先贤们的优秀作品,定能从中受到很多启发,从而把白描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画概述

第一章        中国画概述 

 

中国传统绘画,源远流长,有着灿烂辉煌的成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浮星泛月的长江大河,留下来无数旷世杰作。这些作品可以与西方任何时代的作品相媲美,象一座座高峰,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越来越为当今世界各国所瞩目。

要学习中国画,首先要从总体上对中国画有一相概括的认识,诸如中国画的风格特点、艺术规律、美学思想等,树立一些基本观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攀上艺术的顶峰。

中国传统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 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包括着学养、立意、意境、气韵、经营、笔墨、程式、风格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这些经验和理论,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独具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魄,较之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而且得到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赏。

中国传统绘画的门类很多,形式风格多样,不但有人物、山水、花鸟之分,而且有工笔、写意、重彩、金碧之别,还包括书法、篆刻 、壁画和民间绘画。

一、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艺术观

纵观中国画的发展,中国艺术家们很早便认识到艺术的创作,是一个艺术家的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东晋的顾愷之便提出了“迁想妙得”的主张,到唐代就确立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造原则,形成了“气韵生动”的审美 标准和“以形写神”、“超以象外”,“缘物寄情”等艺术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画到唐宋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实精神和浪漫精神,写实方法和浪漫方法达到相当完美的结合。总之一句话,强调“写意”。作画是为了”写意“、“写性”“写心”,状物乃是为了“寄情”。它既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风格,如写意画的出现并发展为中国画的主流;又是中国画的一种意的艺术观念,即使工笔重彩,也只是表现主法上的不同,在艺术观念上,也具有极强的写意性。所以,写意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

所谓“写意”,不是简单地描绘含混不清的图象和意念,而是指画家对民族,对社会、对时代对自然的深邃体察之总和。它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借助笔墨立意为象。

写意观使中国画家很早就摆脱了时空观念的限制,去追求艺术表现的自由。中国画强调宏观把握世界,谓之“以在观小”,主张用历史的眼光、全局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世界。

由于不拘泥于“形似”、不“摹拟”自然,而着力于事物的内在神韵的把握和主观情怀的传达上, 中国画获得很大的自由,成为融汇性很强的画种。

首先是诗词入画。提倡诗情画意,更给中国画带来极大的影响。尚含蓄、讲曲藏 、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黑 等等,使绘画语言的表现力更加强化,更能诱发观者丰富的想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中国画意境创造提高到更加自学的阶段。

其次是书法入画、金石入画。中国画与中国书法同源,有深远的渊源关系,随着中国书法的高度发展,书法线条的抽象韵味融入中国画,使中国画对线条的要求超出形象之外,获得了独立的艺术审美价值。

二、以线为主的中国笔墨观

任何种类的绘画,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表现方法和特殊的物质材料。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是以线为主,讲究笔墨。它的物质材料则是毛笔、水墨和宣纸。“笔墨”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清代画家恽南田主:“有笔有墨谓之画。”有无笔墨,成为人们评价中国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

线条在中国画中,比在西方绘画中发展得更加淋漓尽致。中国写意画的出现,则把笔墨提到更高层次,即表现人的品格,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通过笔墨技巧表现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

由于中国画的写意观,中国画的线条与它所描绘的形体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依附关系,因而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使画家可以单独地去追求线的品格问题。可以通过运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圆粗细、干湿浓淡等不同处理,去追求笔墨的节奏、韵律、动态、气势、性格、意趣之美。

中国书画的用笔,都讲一个“力”字,诸如:力透纸背,力能扛鼎 ,高山坠石,棉里包针,金铁烟云,平如锥画沙,圆如折钗骨,留如屋漏痕等等,都是要求用笔有力。所谓有力,首先肯定的是生命力的存在和发展,同时还是一种人格的、道德的、精神力量的表现。

中国画用笔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每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二是每幅画整体的节奏和韵律。各种线条的长短粗细、繁简、疏密 、浓淡、虚实、组合、交错、顾盼、呼应等,形成了整幅画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基于力度、节奏、韵律,中国画还可产生一种动态和气势之美。

三、以“程式”为主的高度意匠。

中国画的意境创造,首先是作者的生活感受、形象思维、艺术理想等一系列内功的结果。同时,还必须进行反复的、高度的艺术加工,要求作者苦心经营、呕心沥血、匠心独运,谓之高度意匠。

中国画的意匠手段是很多,主要的有:

丰富的想象,想象在艺术创造中十分重要,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不仅感知当时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的形象,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没有直接感受到的形象,这种特殊的心理能力称为想象力。

中国绘画艺术,由于不拘泥于对自然物象的摹拟、再现,而强调主观的意会,写意,因此,更加注重想象力的高度发挥。“云想衣裳花想容”,“芙蓉如面柳如眉”等,都是前人具有高度想象力的诗句。

异乎寻常的夸张,夸张是为了使形象的特点更加突出感人。在中国画创作中,为了充分表现作者的感受,山可以更高,水可以更阔,花可以更红,树可以更多。只有超常的夸张,才能突出,才能明确,才能使观者印象深刻,才能使人们得到艺术上的满足。

大胆的剪裁,是为了突出主要形象,次要的东西必须大胆剪裁。

高度的概括,程式。中国画历来重法度、讲程式,要求笔墨规范化,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与物象的本质特征相统一。

艺术不是生活本身,程式化是为了使艺术语言更加概括,又更加丰富。画家对形式美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对生活长期的提炼和积淀,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艺术程式。各种艺术程式、都是特定历史文化的积累,程式的形成受民族、地区、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的制约,因而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中国的诗词、音乐、戏剧、绘画都有完整的程式,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同时也标志着它们的高度成熟。

诗书画印的结合,使中国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形成一种完美的程式。中国画的各种表现手法,人物画的各种描法,山水画的各种皴法、花鸟画的各种勾法、点法都形成了严格的规范,并不断发展着。正因为有了这些程式的创造,才加强了中国画的形式感和民族性。

 

墨 法

墨 法

用笔和用黑是分不开的,所在称为“笔墨”。用墨好,皆由于用笔。明莫是龙在《画说》中提道:“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中国画对墨的要求也是极高的,作画“以墨为主”,“以墨为彩”,依靠墨色解决画中的一切问题,这是中国水墨画的独到之处。历来用墨方法很多,如“泼墨”、“破墨”、“积墨”、“焦墨”、“宿墨”等,但山水画中主要用的是“积墨”和“破墨”两种方法,其他方法间或穿插使用,但不经常,故本文主要是从“积墨”、“破墨”二法加以介绍。

1、积墨法

山水画表现的对象比较复杂,要求画面能有“大”、“多”、“深”、“厚”的感觉,为此,必须通过反复勾、皴、擦、点、染,层层递加,始能造成深厚凝重,繁茂丰富的效果,这就是“积墨法”的长处所在。“积墨”是山水画的看家本领,不会积墨,难作山水。“积墨”也可说是学习山水画的一道关口。有的山水画家,对画幅加了几遍墨之后,就不敢再动,所谓“见好就收”,舍弃了“宁可画坏,不要平常”的艺术追求,结果四平八稳,不痛不痒。即使轻淡透明的画,也非一挥而就,也需积染递加,形成淡而不薄,轻而不浮的佳境。积墨虽难,也有规律,不难掌握,其要点有三:

①第一遍干定之后,再递加第二遍,否则两遍渗化一起,不但不觉深厚,反易臃肿浮涨。

②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补充、交错,不是第一遍的重复与描画复线,加的结果是多种笔法的交汇统一,“错综而复杂”,犹如印刷术之套网纹。

③每加一次,都要保持极强的整体观念,当疏则疏,当密则密,当重则重,当轻则轻,当强则强,当弱则弱。不可心中无数乱施笔墨,而是愈加到后来;愈要有整体感。

2、破墨法

破墨,是在前一笔不太干时,趁势再补充上去看来一笔,使其融和渗化,合二而一浑然一体,产生鲜活生动、和谐滋润的效果。

破墨时因笔墨先后有别又可分为六种用法:

(1)浓破法

先施以淡墨点树叶树头部分,待半干时,穿插以浓墨树枝,立时枝叶交融,浑然一体,如天然生成。这种方法,画树最为适用,当然,只要用法得当,无处不可。

(2)淡破浓

先用浓墨勾树枝或房屋,然后趁其未干定时,加以淡墨点叶或皴擦房屋之檐下墙根,使其干湿渗化融合,产生自然衔接和浑然天成之感。

(3)湿破干

先用干笔勾画山的轮廓及皴擦山的脉络,趁其似干未干之际,再交错以湿笔皴、擦、点、染,使两遍之间若接若离,浑厚起来。

(4)干破湿

在反复进行积墨、破墨数遍之后,往往出现花(局部与局部不协调)的现象,需要调整整体。

(5)墨破色

这种方法,花鸟画多用,但山水画的局部间或用之,如大笔画出赭石或汁绿的水边、土坡、岸边之后,趁色不干,用墨笔点以小草,色墨交融,别有生趣。

(6)色破墨

有时在用水墨画完远山后,趁其未干,追加一笔湿笔花青,色墨渗化,向外延伸,又天然生出一层色墨混化的远山,别有天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