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典人物画谱《八仙》写序

前  言
郑德龙

八仙之说出处东游记传,传言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慈悲这怀,疾恶如仇,为人世间铲妖除恶,百折不挠,历尽磨难,俱成正果。一日八仙赴蟠桃大会,归途东海上,各履宝物,乘风逐浪而渡,蓝采和所踏玉板被龙王之子掳入海中,遂大战。八仙火烧东洋,龙王败蹟,又请天兵来助,后得老君、如来、观音和解。自此,民间常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谓做事须群策群力、同舟共济也。

八仙中的人物,均来自人间,各自都有着多彩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成仙。其中有将军、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等,并非生而为仙,而且都有凡夫俗子的一些缺点,例如汉钟离袒胸露乳、吕洞宾个性轻挑、李铁拐酗酒成性等等。 八仙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贵贫*,贴近人们的生活,所以深受民众喜爱。八仙也常出现在年画、刺绣、瓷器、家具、花灯及戏剧之中,成为民间艺术常见的题材。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不管是富贵贫*或是文、庄、粗、野,只要心胸宽广,知足常乐,不是神仙亦是神仙  。

八仙各自都有一至二样宝物或法器,一般称为“暗八仙”或八宝,常出现于刺绣、民间艺术之中,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随场景不同而变换。其中较为通俗的暗八仙为:芭蕉扇(钟离权)、葫芦(铁拐李)、花篮(蓝采和)、荷花(何仙姑)、剑(吕洞宾)、笛子(韩湘子)、鱼鼓(张果老)、玉板(曹国舅)。八仙,也是现代画家喜闻乐见的题材。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用不同的色彩笔调,演绎着画家各自对八仙题材的理解层面与内涵。本次出版的《传统人物画谱·八仙》画册,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这次征集的人物画家当中,不仅有德高望重、享誉海内外的老前辈,老画家,也有活跃在当今画坛的名家、高手。展现古典人物画的时代风貌,有一定的收藏、借鉴的参考价值。

为古典人物画谱《弥勒》写序

弥勒

郑德龙

弥勒菩萨(梵文Maitreya),意译为慈氏,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据说释迦曾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儿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弥勒佛将要在华林园龙华树下继任他的佛位面成佛。因此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下一辈子即可替补成佛的菩萨。由于他将来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称为弥勒佛。

弥勒佛这一题材在中国宗教长廊中几经演绎,弥勒形象共有三个。第一个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上生经,说他本是世间的凡夫俗子,受到佛的预记,上生兜率天,成为登十地成等正觉的菩萨,演说佛法,解救众生。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佛装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下生经,说他将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间,接替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由菩萨变为未来佛。第三个形象五代开始出现,再演变为肥头大耳、咧嘴长笑、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盘腿而坐的胖和尚形象。

传说,我国五代后梁有一僧人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浙江奉化人。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语无常,四处坐卧。能预知晴雨,“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与人言吉凶颇为“应验”。因其总负一条布袋,故被称为“布袋和尚”。 由于“布袋和尚”形象很讨人喜欢,中国多数佛教寺庙后来所供奉的大肚弥勒,就是根据他的形象而造像。另一方面,佛学思想受到许多人的追捧,弥勒佛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也是一千多年来为文人墨客常作的题材。

随着文人意识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宗教意识逐渐淡化,在古典人物画的画作中,弥勒的形象已不是寺庙中那样庄严,而是更贴近人的生活。他不在是高高在上、无法接近的神,常见到的往往是可亲可近、乐观豁达的善相。文人墨客常借助弥勒这个特定的形象,在笔墨上,以佛戏墨。通过干湿、浓淡的用墨变化,以及徐疾、顿挫的用笔变化,表现弥勒佛的洒脱与情趣。在内容上更加人性化,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如“心宽体胖”、“六子戏弥勒”、“皆大欢喜”等题材都体现了“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慈悲、宽容的境界。

这次征集出版的《弥勒佛》画册,是近代、当代画家用自己的努力与心血,生动地诠释了各自心中的弥勒佛形象,在岁月的长河中将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