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典人物画谱弥勒写序

为古典人物画谱弥勒写序

郑德龙

弥勒菩萨(梵文Maitreya),意译为慈氏,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据说释迦曾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儿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弥勒佛将要在华林园龙华树下继任他的佛位面成佛。因此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下一辈子即可替补成佛的菩萨。由于他将来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称为弥勒佛。
弥勒佛这一题材在中国宗教长廊中几经演绎,弥勒形象共有三个。第一个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上生经,说他本是世间的凡夫俗子,受到佛的预记,上生兜率天,成为登十地成等正觉的菩萨,演说佛法,解救众生。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佛装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下生经,说他将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间,接替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由菩萨变为未来佛。第三个形象五代开始出现,再演变为肥头大耳、咧嘴长笑、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盘腿而坐的胖和尚形象。
传说,我国五代后梁有一僧人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浙江奉化人。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语无常,四处坐卧。能预知晴雨,“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与人言吉凶颇为“应验”。因其总负一布袋,故被称为“布袋和尚”。 由于“布袋和尚”形象很讨人喜欢,中国多数佛教寺庙后来所供奉的大肚弥勒,就是根据他的形象而造像。另一方面,佛学国想受到许多人的追捧,弥勒佛成为人们喜闻乐见,也是一千多年来为文人墨客常作的题材。
随着文人意识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宗教意识逐渐淡化,在古典人物画的画作中,弥勒的形象不在是寺庙中那样庄严,而是更贴近人的生活。他不是高高在上、无法接近的神,常见到的往往是可亲可近、乐观豁达的善相。借助弥勒这个特定的形象,在笔墨上,以佛戏墨。通过干湿、浓淡的用墨变化,以及徐疾、顿挫的用笔变化,表现出弥勒佛的洒脱与情趣。在内容上更加人性化,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如“心宽体胖”、“六子戏弥勒”、“皆大欢喜”等题材体现了“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慈悲、宽容境界。
这次征集出版的《弥勒佛》画册,是当代画家用自己的努力与心血,生动地诠释了各自心中的弥勒佛形象,在岁月的长河中将为后代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为古典人物画谱钟馗写序

为古典人物画谱钟馗写序

郑德龙

据传中,钟馗是一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人物,但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鬃,相貌奇异。唐先开元年,他赴长安应试,被主考誉称“奇才”取为贡士之首,可是殿试时,奸相竞以貌取人,使其状元落选。钟馗激愤难当,怒撞殿柱而亡。
唐开元三年,唐明皇在骊山讲武,回来时患了疟疾,近一个月仍不见好。一天晚上,梦见一个小鬼绛衣犊鼻,一只脚光着,一只穿着麻葛鞋。偷了宫上太真紫香囊和上玉笛,绕殿而奔。这时,一位相貌奇异,头戴纱帽,身穿蓝袍、角带、足踏朝靴的豪杰壮士将小鬼撕扯一番,囫囵吞食。明皇问:“你是何人也?”那人对唐明皇说:“吾乃终南山下阿福泉进士钟馗也,貌异状元落选愤亡,因念皇恩,今誓与陛下除尽天下之妖邪。”明皇醒后病全好。时时记着钟馗。但却未有缘和他见面。于是,诏画师吴道子按照梦境绘成《钟馗赐福镇宅图》,封钟馗为“赐福镇宅圣君”批告天下,一年四季遍悬钟馗像,以祛邪魅佑平安。
自此至清未,民间有除夕夜贴钟馗画像的风俗。而近代以来,则是五月初五端午时分将钟馗画像悬挂于堂中,用来恐吓妖魔鬼邪,以祈求平安。
起初人们是因为畏惧鬼魅而于岁除把钟馗画像悬挂或贴在门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强调钟馗的正义感和避邪性。逐当作驱邪除害、祛凶引福的吉利图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其他的民间艺术里,像石刻线画、木刻版画、风筝、剪纸、面塑、泥塑、木雕、陶瓷等钟馗题材,更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表现钟馗题材的作品中,往往会配上蝙蝠。据民间传说:蝙蝠夜出,能识鬼魅藏身之处,因此,钟馗召为助手,故常伴随钟馗出现于画面。画工借“蝠”与“福”字谐音,画蝙蝠飞翔于画中或于钟馗手握之扇中,则题为“福从天降”、“驱邪降福”、“引福入堂”,诸此之类,增添了钟馗驱邪迎福的吉祥美意。由此,人们对钟馗更加爱慕和敬仰。
“钟馗”是我国传统绘画中雅俗共赏的题材,擅长画钟馗的画家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表现技法多样,作品内涵也不断得到延伸。形象更加人格化,成了消灭民族败类以及不法之徒的可敬英雄人物;情节更加人性化,如“钟馗醉酒”、“ 钟馗嫁妹”、“ 得子钟馗”等,使钟馗题材更具趣味性和玩赏性。本次出版的《钟馗》画册,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现代人以多种表现形式描绘古典人物画—“钟馗”这个题材;同时,也展现了古典人物画用笔用墨的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