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典人物画谱弥勒写序

为古典人物画谱弥勒写序

郑德龙

弥勒菩萨(梵文Maitreya),意译为慈氏,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据说释迦曾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儿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弥勒佛将要在华林园龙华树下继任他的佛位面成佛。因此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下一辈子即可替补成佛的菩萨。由于他将来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称为弥勒佛。
弥勒佛这一题材在中国宗教长廊中几经演绎,弥勒形象共有三个。第一个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上生经,说他本是世间的凡夫俗子,受到佛的预记,上生兜率天,成为登十地成等正觉的菩萨,演说佛法,解救众生。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佛装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下生经,说他将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间,接替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由菩萨变为未来佛。第三个形象五代开始出现,再演变为肥头大耳、咧嘴长笑、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盘腿而坐的胖和尚形象。
传说,我国五代后梁有一僧人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浙江奉化人。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语无常,四处坐卧。能预知晴雨,“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与人言吉凶颇为“应验”。因其总负一布袋,故被称为“布袋和尚”。 由于“布袋和尚”形象很讨人喜欢,中国多数佛教寺庙后来所供奉的大肚弥勒,就是根据他的形象而造像。另一方面,佛学国想受到许多人的追捧,弥勒佛成为人们喜闻乐见,也是一千多年来为文人墨客常作的题材。
随着文人意识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宗教意识逐渐淡化,在古典人物画的画作中,弥勒的形象不在是寺庙中那样庄严,而是更贴近人的生活。他不是高高在上、无法接近的神,常见到的往往是可亲可近、乐观豁达的善相。借助弥勒这个特定的形象,在笔墨上,以佛戏墨。通过干湿、浓淡的用墨变化,以及徐疾、顿挫的用笔变化,表现出弥勒佛的洒脱与情趣。在内容上更加人性化,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如“心宽体胖”、“六子戏弥勒”、“皆大欢喜”等题材体现了“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慈悲、宽容境界。
这次征集出版的《弥勒佛》画册,是当代画家用自己的努力与心血,生动地诠释了各自心中的弥勒佛形象,在岁月的长河中将为后代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为古典人物画谱钟馗写序

为古典人物画谱钟馗写序

郑德龙

据传中,钟馗是一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人物,但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鬃,相貌奇异。唐先开元年,他赴长安应试,被主考誉称“奇才”取为贡士之首,可是殿试时,奸相竞以貌取人,使其状元落选。钟馗激愤难当,怒撞殿柱而亡。
唐开元三年,唐明皇在骊山讲武,回来时患了疟疾,近一个月仍不见好。一天晚上,梦见一个小鬼绛衣犊鼻,一只脚光着,一只穿着麻葛鞋。偷了宫上太真紫香囊和上玉笛,绕殿而奔。这时,一位相貌奇异,头戴纱帽,身穿蓝袍、角带、足踏朝靴的豪杰壮士将小鬼撕扯一番,囫囵吞食。明皇问:“你是何人也?”那人对唐明皇说:“吾乃终南山下阿福泉进士钟馗也,貌异状元落选愤亡,因念皇恩,今誓与陛下除尽天下之妖邪。”明皇醒后病全好。时时记着钟馗。但却未有缘和他见面。于是,诏画师吴道子按照梦境绘成《钟馗赐福镇宅图》,封钟馗为“赐福镇宅圣君”批告天下,一年四季遍悬钟馗像,以祛邪魅佑平安。
自此至清未,民间有除夕夜贴钟馗画像的风俗。而近代以来,则是五月初五端午时分将钟馗画像悬挂于堂中,用来恐吓妖魔鬼邪,以祈求平安。
起初人们是因为畏惧鬼魅而于岁除把钟馗画像悬挂或贴在门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强调钟馗的正义感和避邪性。逐当作驱邪除害、祛凶引福的吉利图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其他的民间艺术里,像石刻线画、木刻版画、风筝、剪纸、面塑、泥塑、木雕、陶瓷等钟馗题材,更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表现钟馗题材的作品中,往往会配上蝙蝠。据民间传说:蝙蝠夜出,能识鬼魅藏身之处,因此,钟馗召为助手,故常伴随钟馗出现于画面。画工借“蝠”与“福”字谐音,画蝙蝠飞翔于画中或于钟馗手握之扇中,则题为“福从天降”、“驱邪降福”、“引福入堂”,诸此之类,增添了钟馗驱邪迎福的吉祥美意。由此,人们对钟馗更加爱慕和敬仰。
“钟馗”是我国传统绘画中雅俗共赏的题材,擅长画钟馗的画家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表现技法多样,作品内涵也不断得到延伸。形象更加人格化,成了消灭民族败类以及不法之徒的可敬英雄人物;情节更加人性化,如“钟馗醉酒”、“ 钟馗嫁妹”、“ 得子钟馗”等,使钟馗题材更具趣味性和玩赏性。本次出版的《钟馗》画册,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现代人以多种表现形式描绘古典人物画—“钟馗”这个题材;同时,也展现了古典人物画用笔用墨的时代风貌。

钟馗画法

钟馗画法
1.       构图。用木炭条或淡墨简练画出钟馗的动态。注意头、颈、肩、四肢、手、脚之间的关系。
2.       勾勒。用较浓的墨(控制好水份)勾勒脸部及手。
3.       刻画脸部表情。用中锋画胡须。(根据须、眉、发的生长规律依次进行,用笔要注意起、收、顿、挫,以及长、短、疏、密。)
4.       大斗笔洗静,然后沾墨(水不要太多)画扇子。依据结构、衣纹一气画好右臂。通过用笔的快慢形成不同的层次墨色。
5.       依次画好左臂。注意墨色与右臂协调。
6.       接着画出上衣、靴子,然后用浓墨画帽子,用淡墨勾裤管。此时应注意用笔的轻重、粗细、正侧、顺逆锋的变化。
7.       染墨。待干后,用淡墨宣染衣纹,脸部、手部根据高、低染淡墨。(图7)
8.       调整。从整体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调整。程序依旧从头部开始,这过程应注意把握画面的整体墨色关系。
9.       着色。用赭石加淡墨调成褐色,依照脸部、手部的高低宣染。半干时再用淡墨染发、鬓、须。用硃沙调墨画嘴唇。最后落款钤印。

文人画的特点

文人画的特点

        唐代以前就有纯以水墨形式作画的记载,但文人水墨画的兴起和发展是从南宋末年开始的,作者多是文人士大夫阶层。文人画的特点是:
1、作者多为学者、诗人,又是画家,“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绘画文学化了,题跋和用印开始成为画面内容和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入画,更强调诗的意境和用诗来题画。书法入画,主张书画相通、强调笔法的书写性。
2、文人画重表达观念和情感,畅神、抒情、寄兴,强调主观的、个性的自我表现,多借物寓意来表达志节和意趣。
3、文人画重墨轻色,重笔墨情趣、轻刻意求似,重潇洒洗练、轻繁缛纤细,重天真幽淡、轻富丽工艳。
4、人格化地表现梅、兰、竹、菊、松、石等,以此寄托画家的情感和精神,成为文人画的重要题材,并蔚然成风。
重要代表画家有苏轼、文同(图4-8)、赵孟坚、郑思肖、扬无咎、柯九思、李衍、高克恭、王绂、夏昶等。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使民族绘画传统进一步完

传统人物画谱—文人高士

高士,指志趣、品行高尚的人,高尚出俗之士,多指隐士。在中国的历史长廊中,出现大批的清风峻节、冰魂雪魄的人物,他们以心胸宽广,廉洁奉公,大公无私,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受到人们的崇敬;或以高风亮节,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精神为人们所推崇;也有避世绝俗、愤世嫉俗,有正义感,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往往消极处世的态度,不与世人交往,隐居山林之中,他们的胆识为后人所佩服

我主编《传统人物画谱—文人高士》出版了,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书号:978-7-5359-2898-0,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苐143793号。

 

 

古典人物画谱《高士》

文人高士

郑德龙

高士,指志趣、品行高尚的人,高尚出俗之士,多指隐士。在中国的历史长廊中,出现大批的清风峻节、冰魂雪魄的人物,他们以心胸宽广,廉洁奉公,大公无私,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受到人们的崇敬;或以高风亮节,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精神为人们所推崇;也有避世绝俗、愤世嫉俗,有正义感,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往往消极处世的态度,不与世人交往,隐居山林之中,他们的胆识为后人所佩服。他们留下大量的历史典故、诗词名句,是中华民族文化沉积的一部分,成为我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粮食,更是书画家创作的题材之一,这次出版《古典人物画谱—高士》得到全国名家和实力派画家的鼎力支持,共征集到一百三十六多幅作品,题材比较广泛,作品水准较高。
这次征集的画家中,多为学者、有的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有的已是享誉海内外的名家前辈;也有活跃在现代古典人物画画坛的高手与后起之秀。在他们的作品中,重表达观念和情感,畅神、抒情、寄兴,强调主观的、个性的自我表现,多借物寓意来表达志节和意趣;在造型上,重笔墨情趣、轻刻意求似,重潇洒洗练、轻繁缛纤细,重天真幽淡、轻富丽工艳。以神统形、以法得意,笔墨上抑扬顿挫、缓急疏密,跌宕起伏,每一幅作品都是较为完整,展现中国古典人物的时代风貌。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典人物画,随时代的变迁而演变,从古人的传统桎梏中走出来……。

传统人物画谱—达摩

我主编《传统人物画谱—达摩》出版了,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书号:978-7-5359-2899-7,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苐144305号。

 

达 摩
郑德龙
达摩,又称菩提达磨。南天竺(印度)人,婆罗门种姓,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是《洗髓经》、《易筋经》的撰写者。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他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520~526南朝宋末),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梁武帝信佛,把他接到南京传法。但是当时南朝的佛教重视讲义理,与达摩的禅宗重坐禅,提倡“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论不合。梁武帝喜佛却不明达摩佛理,面谈不契,达摩遂一苇渡江,于同年到北魏,开始在洛阳一带游历,传习禅宗。后来入嵩山少林寺,他在少林寺坐禅时,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达摩的“只履西归” “立雪传经”、“断臂传经”、“衣钵真传”、“一苇渡江”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佳话。达摩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之一。佛教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民间对仙佛人物的崇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人们对仙佛人物的膜拜,更多的还是出于他们对纯洁、善良、见义勇為、驱恶扶正、乐善好施等高尚品德的敬仰。因此,历代画家在画仙佛人物的时候,并没有把他们描绘於虚无縹渺的仙界之中,而是把他们塑造成人间随处可见的平民百姓的形象。本次出版的古典人物画谱——达摩,画家运用各自的笔墨语言,或重笔墨造型,或重线条形式、或重写意传神,既自然地把握传统,又富于时代气息,理解了中国古典人物画的精神实质,创作出真正具有中国画灵魂的好 作品,这些作品里奔流着浩如烟海的传统哲理与文艺理论,相信读者在观赏了这些人物作品之后,一定会起到启迪与借鉴的作用。